第7版:县域·文水

老兵张二元:保家卫国冲在前

□ 张思文 刘子雄

成新安 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月8日,看见笔者来拜访,抗美援朝老兵,91岁高龄的文水县东石侯村村民张二元很激动,老人说:“我给你们唱首歌吧!”吐字时清时混,但歌声中依旧是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姿飒爽。

一首歌,把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六十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1950年,美帝国主义越过了“三八线”,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0月份,中国人民志愿军拉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大幕,张二元就是志愿军的一员,曾任二八军八四师高机连排长。他1929年出生在东石侯村的贫苦家庭,16岁时主动参军入伍,成为交文支队的一名战士。1947年,由于在太原战役、解放大西北等战役中表现突出,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谈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往事,至今仍让他刻骨铭心。

他说,在我军准备跨过鸭绿江大桥的时候,敌人对鸭绿江大桥进行疯狂轰炸,想要切断我军前后方的运输补给。大桥被炸毁,江边没有任何渡江的工具,但并没有阻挡我军前进的步伐,战友们用木头做成筏子、用安东江边乡亲们自家的门板作为部队的渡江船只,用手当船桨,对岸的人有时拉一根线,拽着木筏在枪林弹雨下行进,大家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炮弹从哪里来,会在哪里炸开,谁的手,谁的腿,被炸掉……只能鼓足保家卫国的信念,拼命冲破急流巨浪向对岸划去。

朝鲜的冬天格外的冷,美国的侦察机每天盘旋在上空,像大雁一样多,房屋基本被炸毁,因当时防空装备奇缺,他们这些炮兵只能以夜间行动,灯火管制、伪装等手段,被动躲避敌军空袭。“刚入朝时,我军的后勤补给很困难,战友们缺衣少食,食物只有高粱米,东北的高粱米颗粒大,比咱山西的好,炒熟后装在身上,饿了就抓一把放在口中嚼,就着一些晒干的萝卜丝……我们不怕敌人飞机坦克,也不怕翻山越岭,就怕饿饭和没有弹药,零下几十度的夜晚,单薄的衣服,帽檐上都挂着冰凌,不留神就会被冻住。”说到这里,老人握了握拳头,至今,两只有力的大手上长满了冻疮伤疤,右手的食指中指有时会与高射炮的铁转盘冻在一起,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两指头严重变“拐”,尽管如此,战友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在武器落后的情况,靠战术靠策略,以弱胜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谈起作战时的战绩,老人像小孩一样兴奋激动:“我打下3、4架飞机”,他用手比划着说:“在敌机的轰炸下,我们用高射机枪对着低飞的侦察机打,是真的不容易,到处都是弹坑,炸弹随时会落在身边,但大家都没有放弃,没有想要躲起来,打下飞机后,还要出去把飞机的编号找回来交给上级证明。”老人顿了顿神,深情地说了声:“比起那些长眠在朝鲜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已是最大的幸运……”

在历时两年多的战场上,张二元老人左眼被弹片伤着,一直看不见……身上还有许多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老人荣立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

1954年9月,张二元回到祖国,因身体原因回到家乡文水东石侯村。老人先后在村里当过保卫治安人员,并且一直担任调解员,村里大大小小的矛盾都会找张老调解。据张老的儿子说,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院子里总是会有很多很多人,家长里短,父亲靠着德高望重,总能一件件化解。但他的参战历史一直深藏在记忆里,从未把自己过去的光荣经历挂在嘴边,甚至没有对自己的儿女子孙讲述过,在村里,知道他经历的人其实并不多。老人反复磨叨一句话: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炫耀的?

作为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大都是九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历史是惨痛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回看历史,但对他们来说,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似乎就在昨天,永远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