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柳林县“筑巢引凤”破解资源开采利用瓶颈

本报讯 在柳林县能源局,有一间办公室叫“院士工作站”,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是实实在在由院士领衔的一个工作站所。

该“院士工作站”全名“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是柳林县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何满潮合作建设的高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平台。

工作人员康旭辉介绍,工作站由中科院院士何满潮教授领衔担任主任,科研攻关团队有70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4名博士担任课题组组长。目前,工作站已建成地质灾害远程监测实验系统、“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实验系统、无煤柱自成巷“N00工法”、矿井热能利用实验系统,正在建设煤铝共采实验系统、“三下”开采实验系统。

柳林县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开发宝地。境内煤炭、煤层气、铝矾土、石灰岩、石膏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特别是煤炭探明储量54.3亿吨,远景储量达100亿吨,其中4#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是全国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全县生产矿井有23对。

柳林煤炭资源丰富,但由于煤矿长期采用传统的开采方法(121工法),资源回收率低。据专家测算,煤矿实际采出率不足50%。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柳林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的积极探索。去年,柳林县开展并实施高科技精准帮扶示范工程,在下山峁煤矿引入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

“110工法可以概括为‘拉得住、切得开、下得来、护得好’。”下山峁煤矿一位工作人员说。

该矿是国内引进110工法开采的第一家民营煤矿企业,核定年产能120万吨,属于低瓦斯矿井。110工法在该矿9101工作面已投入使用,通风方式由传统的U型通风转变为W型通风,工作面切眼长150米,留巷位置为9101工作面回风顺槽,留巷总长度457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矿进行实时监测成巷围岩矿压情况,根据矿压变化及时改进支护措施,使新工法得以顺利推行,采区回收率提高了10%,9101工作面多回收煤柱3.11万吨,价值2000余万元。

康旭辉以此推算,按全县年煤产量4400万吨计,若得以全面推广使用,全县年可节约660万吨煤炭资源。

为此,柳林县扩大开放促转型,品牌创建促发展,进一步优化环境招才引智,强化精准招商和品牌推进。今年,县委、县政府拿出145万元对8位个人、5家企业在招商引资、品牌创建、外贸破零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奖补。

“这次重奖给了我5万元一次性安置费,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刘冬桥博士笑着说,“柳林县在招商引资引智、创优发展环境方面确实做得不错。”

“院士工作站”除了对煤矿开采给予技术支持,还在柳林县开展了一个“滑坡牛顿力远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项目,这是国内外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重大创新。目前,该项目在柳林县5个乡镇的五处重大山体滑坡和一处泥石流隐患点,设置了55个监测点位用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该系统可在山体滑坡发生前4个小时及时发出临滑预警信息。这些监测点现已完成安装调试,全部运行正常。

“院士工作站”的生根开花,将会促进柳林县在能源技术革命方面走出一条探索之路。 (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