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股热浪席卷各地,多地经历着连续高温“烧烤”模式。为什么会这么热?如何才能给城市“降温”?
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笔者看来,高温“烤问”的其实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狭窄,新建筑大多表现为高蓄热、非生态的特征,这些都容易让城市“上火”,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要更多地关注“生态”。
应通过科学规划,打通城市风道,引风入城。有江河湖海分布的城市,充分利用其风及水体降温增湿特点,在沿岸留出足够的空间,形成“风道”,让风和水汽通过“空中走廊”进入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易于通风、散热的结构,城市道路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让风能顺利穿过城市,让江风、湖风刮进主城区,充当都市的“大风扇”。
合理布局。应特别控制城市上风向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防止因建筑过高和过密对风形成阻挡导致热量和温室气体的滞留。避免市区内建筑呈团块状分布,合理安排建筑间距,加快市区与郊区的空气流通。此外,居住小区建筑的布置形式上,错位布局优于行列式;点式和条式结合,优于单一平面布局;朝风向半围合式也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还要保持好高层建筑物之间的间隔,并向低层化或向地下空间发展,做好隔热和遮光处理,减少热量辐射。虽然在城市规划中,地点、时间、气候是不可控因素,但城市规模、形态、关系是可控的,通过规划可以弥补不可控因素。
减少和降低光“污染”。现在很多城市的写字楼、金融、商业等大型公共建筑都使用玻璃幕墙,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却是升温利器。另外,玻璃幕墙可以反射大半以上的太阳光,强烈的反射光不仅晃人眼,而且使周围温度平均升高2℃—3℃;小部分辐射到室内,自身吸收较少,使得房间隔热效果差,如果不辅以节能手段,玻璃幕墙和落地窗一样,会明显提高单位建筑的耗电量,成为高耗能材料,这类建筑的空调能耗比一般建筑要高出两三倍,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左右。同时路面尽量采用保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好的材料铺设,使热量得以快速散发出去。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哪里缺绿地,哪里就有热岛。正午日照下的汽车、钢铁温度为72摄氏度,水泥、玻璃61摄氏度,而林荫大道下就像一条条保温性能良好的“冷气输送管”,绿地是台好“空调”。绿化应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城市留出尽可能多的绿地和水域,扩大树木种植面积。同时“绿化”城市建筑物群的房顶和墙壁,以吸收城市空气中的热量,降低城市温度。宜居之城最起码在生态上应追求一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效果。
还要实施“城市降温”计划。有专家建议,在城市地下铺设降温专用管道,以循环流动的无污染冷水给城市降温。
另外还要倡导人们过环保生活,少开车、少开空调。还可以错开高温开工时间,上班不必打领带等,减少产生热气和热量。
城市热浪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要将生态和绿色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只有更加尊重自然,更加讲求环保,才能使城市夏天更加凉爽,百姓安全舒适快乐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