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我出生在被日寇蹂躏的这片土地上。连年的战乱、饥饿和贫困成为我苦难童年的全部记忆。”高光老人感慨道。
一九四八年盛夏的一天,一声炮响,交城解放了,苦难的交城人民终于跳出了苦海,迎来了灿烂的阳光。
“我在学校里唱会了《东方红》,懂得了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是他领导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老人回忆道。
高光讲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刻高光高兴得跳了起来,在学校组织的庆祝活动里,他参加了秧歌队,上街扭秧歌,把浑身的劲使出来尽情地扭啊跳啊唱啊,把对共和国的爱都舞到了生命里。
那时,上小学四年级的高光,俨然已是共和国的一名小主人。不久,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了,高光成为全国首批少先队员,光荣地戴上了红领巾。老师告诉他,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要立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长大后为共和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和热。“从此,我努力学习,从中学到大学,是国家用助学金把我培养养大的,这是国家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荣幸地考上了大学,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大学生。”讲到此处,高光老人显得意气风发,仿佛回到了当年。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是共和国十年华诞。那年,高光正在省城最高学府读书,在省城庆祝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活动中,他参加了由大学生组成的仪仗队,扛着红旗迈着整齐的步伐,真是热血沸腾、激情满怀,嘴里还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这支雄壮的乐曲,把老人的思绪带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星期天节假日,他和同学们到工厂里勤工俭学,省城的重点项目太钢、重机、热电厂等大型企业正在建设中,他们亲身感受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座座炼钢炉拔地而起,高大的厂房鳞次栉比,烟囱林立,机声隆隆,英雄的工人阶级敢叫天地换新颜,在工人们的手上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初具规模的工业化的太原城展现在三晋大地上。
“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那个年代教师的职业显得有点卑微,但我却感到能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是崇高的责任。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从革命先辈身上移植到青少年的细胞里,培养他们热爱共和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虽苦犹乐颇感满足。”高光老人拿着自己发黄的笔记本讲道,“后因工作需要,我当过记者、编辑,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的文笔虽然拙劣,但字里行间倾注着我对共和国深沉的爱。我的这些工作相比共和国的宏伟大业显得微不足道,但能为新中国大厦添砖加瓦,我感到无比幸福。”
有国才能有家,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平安幸福的家。每个家庭的幸福、每个人的前程都与祖国的强大紧紧联系在一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光的两个弟弟前前后后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在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后,先后参军到了保家卫国的岗位。
“那时哥哥姐姐们在外地工作,我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我两个弟弟在部队安心服役,苦练杀敌本领,成长为优秀战士。大弟弟还赴越南前线,参加了援越抗美的战斗。他所在的高炮部队击落了美国强盗的多架飞机,立功的喜报送到父母亲手里,全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高光老人满脸自豪。
“我们今天能过上好日子,全靠国家有强大的国防。过去旧中国贫穷落后,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害。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鬼子的飞机轰炸交城县城,炸弹炸塌了我家的房屋,父母拖儿带女到山里逃难,晚上一家人蜷缩在山洞里过夜,苦不堪言。那年月国破家亡,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家庭幸福平安。如今共和国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老人动情地讲道。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八十多岁的老人,我的这一生见证了共和国成立前旧社会的黑暗岁月,见证了共和国初建时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巨变,见证了新时代共和国的伟大业绩。我至今依然兴奋不已,青春的活力依然在心中荡漾,因为我一直深爱着你——我的祖国。虽然我老了,但我的笔没有老。我将继续挥舞手中的笔,奋笔耕耘,挥洒余热,歌颂这个美好的新时代。”高光老人满怀激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