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窑洞、小火炕、土灶”到“不见砖、不见梁”、从“千里路遥,凭腿两条”到“开个轿车不算富,哪村都有好几部”……昔日的贫困村,今朝的幸福园,贫困群众是这场波澜壮阔脱贫攻坚战的最大受益者。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地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未脱贫人口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深度贫困山村,多数为老弱病残贫困户,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松劲,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甩开膀子,撸起袖子,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才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念好精准真经。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首先,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脱贫攻坚战,政府是主导,贫困群众是主体,实际工作中,极少数地方仍在搞“保姆式”服务和“全天候”关照,忽视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助长了贫困群众的依赖思想,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进来,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其次,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过程决定结果,结果折射过程。脱贫攻坚既要关注结果,又要紧盯过程。既要切实把调研、监管、督察、督办、考核等工作过程抓小抓细抓实,又要把每个过程指向实现脱贫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应付上级考核。此外,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扶贫工作要正对靶心,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都把贫困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但对脱贫攻坚任务重的非贫困村、贫困边缘户关注相对不够,投入相对不足,形成“悬崖效应”。在有限时间里,既要重视贫困村、贫困户这个重点,也要兼顾扶贫任务重的非贫困村以及贫困边缘户,做到统筹兼顾,同步推进。
精准脱贫关键在党员干部。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扶贫干部,他们昼夜在公,甘于奉献,默默奋斗在扶贫一线,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但也有极少数贫困村,帮扶作用发挥不明显,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危房改造、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坚持实事求是,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服务群众,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制度,完善帮扶工作方式办法,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到位。脱贫攻坚到了总攻时刻,靠的是意志,拼的是精神,搏的是勇气。我们务必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笃定滚石上山的韧劲,坚定战之必胜的信念,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