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怡萍
孝义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有名无名的民间艺人。皮影艺术的孝义现象,不是一下子建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于传统的师徒关系传承式的手把手传下来的,一代一代的皮影艺术人才在回忆自己走上这条路的时候,都有自己感念的前辈和师父,因而,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第几代传承人。
明清时期是孝义皮影的鼎盛期,但皮影毕竟是小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皮影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迷期,很多身怀绝活的民间艺人担心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在自己这一代失传。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孝义的皮影艺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曾经为我们生活增添欢乐的皮影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基于此,电影文学剧本《龙凤呈祥》的出现正当其时。
夜晚,古村落,昏黄的油灯下,古老的皮影戏伴随着皮腔音乐悠扬地响起。这样的情形,瞬间把读者带入了《龙凤呈祥》所设定的情境之中,使原本对于孝义皮影戏陌生的年轻人产生了恍惚的感觉。这是在阅读剧本《龙凤呈祥》开头时,脑子里呈现的一组画面。
《龙凤呈祥》写的是发生在2000年中期的事。以民间皮影艺人吴四宝、李喜生师徒二人对皮影的热爱为主线,运用多重时光交织的手法,有七十多年前吴爷吴叔吴父的故事,有新千年后李喜生、武强、吴晓梅的故事,宏观勾勒出皮影这个流传于孝义千年民间艺术的兴衰史和代代皮影人的付出和传承,道尽了皮影民间艺人的酸甜苦辣。整个剧本人物形象突出,艺术气息浓厚,把主人公对皮影的热爱、对传承到了青黄不接时的着急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人物、事件彰显皮影的变迁,甚至时代的变迁。
剧本中,几次与人合作创办皮影公司,创办民间皮影戏社,李喜生和几个徒弟付出的辛苦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如何与市场衔接是李喜生他们一直在琢磨的,但是社会对民间艺术的扼杀与批判又使得他们举步维艰。
戏剧性的转变出现在第106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与李喜生见面签约,在学校专门设立了一门皮影公共课程,让大学生体验皮影、爱上皮影、传承传统文化,武强和吴晓梅结婚、电视中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吴家窑洞内龙凤呈祥的皮影以及唱腔,使得画面感出现喜色。整个109回,承载了叙事的作用,传承艺术的复兴使得读者心理很轻松,在此之前,文本一直是灰色的,沉甸甸的。
110回,结尾,恩师吴四宝在唱着皮腔戏中轰然倒下,李喜生带着众年轻学徒以稚嫩的声音齐声唱响碗碗腔皮影戏,李喜生看着院中黑压压的人头泪流满面,这一段极大地增加了剧本的厚重感。
《龙凤呈祥》是现实题材舞台艺术的再现,作者马明高先生凭借对生活的熟悉和领悟,凭借多年供职文化部门的耳濡目染和创作经验,以鲜活生动的笔墨,一环扣一环,节奏有缓有疾,对主人公沮丧、颓废、绝处逢生的处境描写得比较完整,从容有序地串起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和故事。但是,个人认为,剧本整体较平,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没有很感人的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矛盾冲突还不是很明显,如,李喜生要参加深圳文博会,王丽芳要举办婚礼这一块儿的矛盾还不够。王丽芳一个人举行婚礼不很现实,他们完全可以把婚礼日期推后。
在对白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间或夹杂着孝义方言,去演绎人物的行为举止,这样的方言虽然有助于加强故事的流畅性,但如果拍成电影后,会加重观众的理解难度。
剧本中有许多让人心生温暖的地方,如,吴四宝把龙凤呈祥皮影传给了李喜生,李喜生又传给了吴晓梅和武强。王丽芳为了支持李喜生,把房子抵押出去。大师兄把自己看病的钱借给李喜生,大师兄去世之前,交代妻子把欠条交给李喜生等。这些细节让人感动。
龙凤呈祥在该剧中的双重意义不言而喻。
纵观全文,作者在用深沉的笔墨揭示我们所处时代的共性问题,让人心酸,让人无奈。欣喜的是,近年来,保护、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政府、学界、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正是有了李喜生等民间艺术家们数十年的坚持坚守和不断地培养传承,以及市委市政府、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孝义的皮影艺术逐渐走上了一条正规的发展道路。2006年,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孝义皮影、孝义皮影戏,已经成为孝义民间文化艺术的标杆。
期盼优秀的民间艺术对提升孝义文化品牌有更深的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