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德辉 陈镜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深刻讲到,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深度贫困地区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紧紧抓住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有利契机,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减贫剂,通过挖潜力、创品牌、兴产业、树新风,实现了文化自信“富脑袋”,内生动力“富口袋”,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兴村的新路径。
深挖潜力 讲好一个故事
前青塘村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水资源丰富,村内古井有“海眼”之称,滋润着近千亩苇林,一直是苇叶(俗称粽叶)盛产地,精心制作的蜜浸大枣粽远近闻名。有保留完整的清代四合宅院等古建筑群,见证着晋商王氏家族曾经的辉煌。晋绥边区第一野战医院曾在村里驻扎,流传着不少红色故事。虽然历史厚重,文化悠久,但依然是一个贫困村,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2%。过去一段时间是个“上访”出名村,2000年到2011年,先后换了6任村干部。脱贫攻坚以来,在驻村单位临县文化局的帮扶下,支部村委立足当地蕴藏的文化资源,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科学确立了“党建+文化”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讲好前青塘故事,多形式激发群众文化自信、脱贫自信。外出考察、学习取经。支村两委组织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先后到汾阳贾家庄、佳县赤牛公式、阳城皇城相府等地学习考察,对比反思,开阔了眼界,树立了信心。深入挖掘、精心整理。在临县文化局的支持下,对由青塘糯米、青塘粽叶、青塘水、黄河滩枣制作的蜜浸大枣粽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整理,科学归纳为26道工序,并于2017年被确定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村内古建筑群逐一登记造册,其中完整的四合院就有24座,邀请有关专家对每一座四合院的匾额进行解读。整理了王家祖先在明清时期外出经商创业的艰苦历程,青塘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支援野战医院的壮举,以及青塘农商并举、尊师重教、孝老爱亲等故事。制作传唱《青塘,美丽的故乡》《美丽青塘》等歌曲,激发了游子乡情、凝聚了全村人心。引发前青塘村在外工作的干部、经商的能人纷纷回村,为村内的发展出谋划策。唤醒记忆、增强自信。经过深入挖掘整理,前青塘村建起了展示300年历史的文化记忆展厅。2015年6月,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前青塘召开,妇女们包粽子、老大爷们编苇席、老大娘们纺线……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场景倍受与会人员的赞叹,前青塘村人由此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自信。
创新品牌 办靓一个节日
前青塘村可谓一块“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宝地。其中,蜜浸大枣粽就是一块金疙瘩。一直以来只是深藏不露,前青塘村人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如何将青塘粽子打造成一张靓丽名片,如何让文化资源变成脱贫资源,让文化自信变成脱贫自信,这成为摆在当下前青塘村人面前的现实课题。2015年端午节,经过精心筹备的首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在前青塘村举办,包粽子、编苇席、剪纸、拧麻、纺线等传统手工技艺展吸引了数千名群众前来学习参观,促进了青塘粽子的畅销。青塘村人深深尝到了甜头,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从2015年到2019年,“青塘粽叶香”连续举办了五届民俗文化节,内容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临县伞头秧歌”“临县大唢呐”、临县道情戏、临县婚俗等民俗文化系列展演,传统的包粽子、编苇席、采摘苇叶节目变成了比赛节目,有的还变成了亲子体验节目,仅一个文化节,就吸引游客达5万人之多。如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不仅成了前青塘村的节日,而且成了临县的节日、吕梁的节日。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2016年11月在前青塘村调研时,即兴赋诗两首:“青青芦苇荡,深深海眼亮,悠悠粽飘香,家家达小康”;“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2017年前青塘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振兴产业 闯出一条新路
民俗文化节的举办拉动了粽子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在支村两委的支持下,前青塘村返乡创业人员成立了山西临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在公司的带动下,全村粽子加工散户从2015年的2家,发展到2019年的38家;粽子加工销售规模从2015年的5万个增加到2018年的300万个。今年上半年,粽子加工销售达到500万个,从业人员达到5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力255人。提高改革创新,公司将太原、浙江等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相结合,粽子保鲜期由原来的5天延长为6个月,生产期由原来端午前后不到1个月延长为4个月。粽子产业成了前青塘村的稳定增收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300元提高到2018年的6200元,一举实现了整村脱贫。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也在前青塘村悄然兴起。近年来,支村两委借鉴牛山欢乐谷、司徒小镇、大车渠等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成功案例,集中对32座古建筑、206孔窑洞进行了修缮保护。同时,组织部分村民到河北白洋淀进行芦苇系列工艺品的技术培训,成立了绿创芦苇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进一步延伸芦苇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在村内发展起了32亩16个大棚采摘园、500亩山地采摘园,发展了3户农家乐。目前,正在建设集水上娱乐、休闲垂钓于一体的鱼塘旅游项目。2018年,前青塘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当年吸引游客超过5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游客数量突破10万人次。部分村民看到了商机,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贫困户李根宝发挥自己石匠的一技之长,做起了制作小石磨的产业。2017年,李根宝的石磨系列产品上了“山西省第五届农博会”的展台。2018年,李根宝依靠石磨产业收入6.7万元。
倡树新风 谱写一曲新歌
文化自信不仅让前青塘村走上了一条依托文化资源脱贫致富的新路,也推动村级的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物质精神双丰收。改善了村容村貌。该村先后建成了文化记忆展示厅、文化广场;建成了1.6公里环村公路、6.5公里田间路、190米护村河坝;实施了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建成了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特别是建立了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家家户户讲卫生、人人争当先进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提升了精神风貌。党员干部带头,一对一帮扶贫困户,一对一帮助上访户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暖热群众的心窝,干部作风端正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全村呈现出人心思进、人心思上的干事创业氛围。前青塘村以前是上访出了名,现在是村里没闲人。一名村干部发自内心地说:“以前前青塘人到了乡里、县里,上级同志总会问,又是来上访的吧!现在前青塘人去了乡里、县里,人们问的是前青塘的粽子、前青塘的文化节”。转变了村风民风。粽子产业发展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使前青塘村多年以前淳朴的村风民风得以回归。2017年,制定了《村规民约》。几年来,先后评选文明户126户,其中1户被评为县级“孝老爱亲”文明户,1人被评为县级“新乡贤”。2018年,全县第一批扶贫孝心基金“孝心红包”首发仪式在前青塘村举行。目前,该村有139名贫困老年人享受着孝心红包,是全县覆盖率最高的行政村之一。特别是受尊师重教传统的影响,周边村庄不少家长、学生慕名而来,前青塘村学校也被临县县政府确定为全县双百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前青塘村构筑了脱贫攻坚的精神高地,不仅冲出了贫困的困境,而且实现了一个传统古村落的华丽蜕变。
本版图片由记者白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