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脱贫攻坚

朱登云:逆势突围发“猪财”

□ 本报记者 郭炳中 通讯员 薛晋河

“我能走到今天,全靠信用社这个‘财神爷’的扶持”。看着欢蹦乱跳的猪崽,听着猪群此起彼伏“哼哼声”的交响曲,朱登云的脸上绽开了花,话语中流露出对中阳县信用社无比的感激之情。

事情的经过是:一年前,金罗镇白草村的朱登云怀揣着发“猪财”的梦想,一直想改变土打土闹的养猪办法,实行规模化养殖,但苦于没资金,只能望“猪”兴叹。

信用社雪中送炭

正当朱登云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的时候,去年9月16日,金罗镇信用社主任刘海林,在推进整村授信客户尽职调查中找上门来了。看到“财神爷”的降临,朱登云激动的一时说不出话来。

当刘海林一行对朱登云的生产情况、销售情况、还款能力及人品等信息全部掌握后,随即向县联社做了汇报。

“像这样的致富带头人,我们应该全力支持。”县联社理事长陷俊明当即表态。

特事特办5个工作日内,50万元的扶贫贷款就到了朱登云手中。

朱登云拿到贷款后十分高兴:“原来一直觉得贷款很麻烦,也没有尝试过,但是没有想到在这里贷款这么方便,不到5天钱就到手了。”

据刘海林介绍,只要是经过评定的信用户,来农信社贷款时不需要任何的担保,从而让农户真正体会到“绿色通道”的便捷。

贷款进账后,老朱马上因地制宜着手整修兴建了拥有3600平方米,80个隔间及进食、饮水、通风、粪便清除一条龙的现代化养猪场,一次性与山西晋润东庄养殖有限公司签订委托代养300头猪崽的合同,一项日思夜想的“伟大事业”就此横空出世。

眼看着朱登云的养猪场,发展势头日甚一日,数次来现场实地考察走访猪场发展情况的刘海林一行频频点头,内心十分欣慰。

前不久,就在刘海林一行又一次踏进大门的时候,武家庄枝柯镇的五、六个养猪户也慕名前来老朱的养猪场参观学习。“这也正应了‘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古话,据我所知,今年后半年以来,十里八乡,想发‘猪财’的人络绎不绝上门取经,形成了一定的轰动示范效应,我们的老朱已经成了镇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刘海林不无幽默地地说。

记者在中阳县信用联社理事长陷俊明办公桌上的一份统计报表上看到:目前,在信贷资金的扶持下,中阳全县养猪已达到5万余头,仅千头以上猪场达到23户,全县仅养猪一项,平均增加农民年收入4600元,起到了信贷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陷俊明向记者介绍,在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县联社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主人翁意识,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积极开展“整村推进,批量授信”工作,并且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产业+金融”的整村授信模式。他说,产业是“土”,金融是“水”,水土结合才能绽放出美丽的乡村振兴之花。

抢机遇换道超车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一年多了,“非洲猪瘟”这一生猪“无形杀手”的疫情警报仍不时拉响,生猪供求失衡和猪肉价格节节攀升如影随形,养猪大户依然神经紧绷严防死守冲锋在一线,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生猪“保卫战”至今还在交锋。

谈及为什么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逆势而上坚持养猪。朱登云说,“危机中有危险也有机遇,目前生猪存栏出现大幅度下滑、猪肉供应紧张,说明生猪市场缺口十分巨大,任何事情探底的时候,也是强势反弹的时候,把握机遇换道超车就一定能成功!”

“近两年,养猪就像坐过山车似的。疫情刚来时,吃猪肉的少了,急于抛售的很多,母猪由原来每斤四五块直跌到一块七八,育肥猪由每斤七八块下跌到四五块。接下来,猪肉价格带动生猪价格又一个劲往上冲,最高冲到育肥猪一斤二十一块钱,这十几天有些回落,现在是每斤十五六块钱。”朱登云说起这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难抑激动之情。

经过一年来的发展,今年1至11月份,朱登云的猪场已陆续出栏1000余头。

“正巧赶上今年千载难逢的火爆行情,就按毛重每斤17元计算,一头猪下来少说也卖6000多元,今年可实现纯利润30多万元,圆了我赶着‘二师兄’奔小康的梦想”。11月24日,从平遥晋润东庄养殖有限公司风尘仆仆返回,怀揣37万元进账单和新签定的1500头生猪委托代养合同的朱登云,见到记者时情不自禁,眉飞色舞地说。

在“甚至有人说要去卖房养猪”的年代,朱登云在信用社的鼎力支持下,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在风险考验面前立住了脚,为非常时期的生猪供应做出了非常贡献,自己的事业也实现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面对刚刚签回的1500头大单,朱登云蓄势待发。

“事实证明,整村授信,不仅仅是‘授信’,也是在传递温暖,重拾人心,更是给农民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以信心和力量。”陷俊明说,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排头兵,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激活乡村振兴“金融活水”,尽心竭力帮助像朱登云一样的农民们,尽快实现增收致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