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

植根于强村富民实践的初心使命

——汾阳市栗家庄村牢记富民初心、践行强村使命的实践思考

□ 吕梁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任勤顺

汾阳市栗家庄乡栗家庄村,位于汾阳城区西2.5公里,全村770户2135人,常住人口6000余人。村域面积4.87平方公里,80%属旱垣丘陵地,其中耕地面积4705亩。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有党员77名,其中40岁以下党员占41%,高中以上学历党员占36.5%,女性党员占18%。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22年来,栗家庄党总支、村委会牢记富民初心、践行强村使命,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抓产业促增收、抓文化促动力、抓环境促提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实际行动,把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一条主线、五个发展”的实现路径,把初心使命转变成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实践行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担当负责、积极作为,谱写了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赞歌,取得了强村富民的卓越成就,实现了“四个增长”的开创性变革,1998年以来,全村总人口由1680人增加至2135人、劳动力由520人增加至770人、总收入由113万元增加至47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90元增长至18500元,使一个22年前村里只有几棵老枣树、只有一座旧戏台,村集体只有几间破窑洞、账上只有8分钱,收不起粮,交不起税,班子软、人心散、告状多的落后村、贫困村,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生活美、田园美、家园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新农村、示范村,成为连续8年的吕梁市五星级农村党总支,连续3年吕梁市“五个好”党总支,连续6年的省级文明村,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美丽乡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2015年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16年7月被中共中央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栗家庄村22年来紧跟时代步伐、勇立时代潮头的实践经验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强了一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支部班子。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是栗家庄村22年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性经验。一是选好了班子带头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村的“主心骨”、“领头雁”,岗位特殊,责任重大。1998年6月,朱继尧同志从教师岗位返乡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2年来,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在大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从严落实“两个责任”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始终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在发展乡村文明、实现共同富裕、打造生态宜居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始终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在每周召开的“两委”班子、村民组长和支部委员联席会议共谋大事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一个好班长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在朱继尧同志信仰至真、立场至坚、党性至上的政治品格、人格魅力、决策能力、工作耐力感染下,班子成员积极弘扬践行贾家庄精神、祁汝元实干精神、带头做事精神、甘于奉献精神、担当负责精神、主动干事精神、顾全大局精神、先公后私精神、为村民办事精神、集体村民无小事精神的“合格干部十点精神”,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带领村民脚踏泥泞创新创业、不负众望引领致富,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22年实施重大民生民本工程169项,实现了抓党建促发展深度结合,做到了“五个文明”融合发展。二是确定了发展好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栗家庄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了“一条主线、五个发展”思路,以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为主线,以林果兴村、工业富村、科技强村、商贸活村、文化立村为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的发展新路。三是制定了一套好制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栗家庄从实际出发,以一个方案《栗家庄村“两委”班子运行工作方案》为龙头、以“三会一课”等九项制度为支撑的21项150条规章制度,构建了特色鲜明、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保证了村“两委”议事决策依法规范高效运作,确保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为实现强村富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走出了一条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产业道路。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靠产业支撑。栗家庄村坚持把产业强村富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质量富民产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走出了一条山水田林路科学发展、种养加工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了“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工厂,销售有网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为着力点,治山上以筑坝、填沟、覆土的治理方式,投资160万元,将昔日两处石料开采点及废弃荒沟进行生态修复,新增耕地360亩;治林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植树造林,绿化面积达4.8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68.8%;治水上投资900余万元打造600米溶岩井2眼、150米深井7眼,建成二级提水3处,铺设管道5.5万米;治田上把村西3700亩旱垣地变成100%的水浇地,由此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治路上投资1000余万元硬化13.8公里田间道路,投资210余万元铺油村内1.8公里环村道路,改变了过去林果业丰收但收不回来、销不出去的难题。二是发展特色经济林。全村建成核桃园3700亩、梨园400亩、苹果园400亩、桃园200亩以及柿子、葡萄、山楂等其他果树150亩,人均经济林2.4亩,亩均林果业年收入5000余元,村民人均林果收入13000元,占到全年总收入的70%。三是发展绿色养殖业。引进建起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百家兴”肉羊养殖基地,年出栏18000余头,年收入可达680余万元,带动50余户发展畜牧产业。四是发展绿色加工业。建成汾阳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引进规模以上企业9户,带动380余人就业;培育核桃初加工大户116户,年加工核桃5万吨,带动1000余人就业,人均日工资80元以上。五是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全村发展电商50余户,电子商务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其中,迅达、智恒等公司创新发展模式,年出口5000余万元,微商、电商销售7000余万元,实体店销售达1.3亿元。六是搞活商贸集会流通业。2006年8月率先引进举办首次为期三天的物资交流会,并使一年一次集会沿革为五天一集十天一会的常态化商贸活动。七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驻村企业村集体建设用地租赁费及村办企业便道砖厂,村集体年均收入210万元。村发挥城郊优势,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利用采摘旅游等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新增年收入65万元,以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实现农村产业转型,以产业转型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村村民银行存款达2亿元,770户户均小轿车1.5辆,逐步形成共同富裕新格局。

三、形成了一组坚定文化自信的特色村级文化工程。文化是一村之魂,铸魂是立村之本。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发展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是栗家庄22年改革发展中既兴旺产业又繁荣文化、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重要经验。栗家庄村以加强阵地建设管理为抓手,以提升村级公共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主线,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一是加强思想道德阵地建设。农村这块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抢先占领,必然会被落后文化占领。栗家庄村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建成1.08万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780平方米的村文化站,包括科技培训室、棋牌室和舞蹈排练室;在“全省示范农家书屋”的基础上打造240余平方米的“党建书屋”,收藏了重要文献著作、基层党建、党内法规、自然科学等23类30000余册图书,做到“党的组织建到哪里,党建书籍就送到那里,党员教育就跟到那里”,党员群众普遍认为在“党建书屋”看书,“氛围不一样,感觉不一样”,“有一种获得感和自豪感”;二是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连续10年大年初一举办由群众自编自演的“迎新春,颂党恩”春节文艺汇演;节日期间趣味比赛,篮球比赛,锣鼓队、秧歌队、舞龙队的表演,早已成为村民的约定俗成。多年来,到文化广场唱歌跳舞,到党建书屋看书读报,到文化站休闲娱乐,早已成为村民的生活时尚。全方位的文化体验让村民心中常有一盏文化明灯指引前进方向,培育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建设美丽文化栗家庄”的思想情怀。三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县、乡、村三级文明户覆盖率达95%;开设道德讲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搭建“周末学堂”平台,创新授课形式,邀请农业专家和乡村农业技术带头人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为农民传授致富经,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让农民坐得住、记得牢、用得上,激发了老百姓致富的内生动力;每年开展一次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召开一次先进典型表彰大会,对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和谐家庭、先进工作者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了村有好风气、人有正能量、邻里和谐的精神文明新风尚。四是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街。核心价值观首在培育、重在践行。栗家庄村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实际的方式,在全村20多条大小街道上,展示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五好”和谐家庭、尊老孝老文明家庭和先进清洁工、优秀水利员、优秀绿化员、优秀林业技术员等典型形象。创造性地把党员包街包户与文明户相结合,并对每户家风家训、文明户等级、包户党员联系方式进行了挂牌公示,把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包户制度落到实处。打造了干部带头、全民行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明街模式,让主题文明街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让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做有标杆,每年有三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四、改善了一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工程。栗家庄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推动强村富民发展中践行初心使命,在践行初心使命中保障改善民生,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激励发展动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实施“美化”工程。累计投资1050余万元进行拆违治乱,拆除违章建筑、修补残垣断壁,并对修复区整体硬化、绿化、美化。二是实施“净化”工程。先后投资593万元,采用定点收集、定点倾倒、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环卫模式进行“三清”,做到了垃圾不落地。目前,全村配备21名保洁员、2辆专用垃圾清运车负责27条街道日常保洁,取缔垃圾点35个,设置垃圾桶138个、垃圾转运箱6个,同时正在建设垃圾中转站。累计投资780余万元集中治理污水,全村街道铺设接入市区下水管道管网12500余米,解决了村内污水横流问题。投资1280万元实施煤改气工程,让全村居民用上天然气,过上绿色、环保生活。投资63万元,新建350平方米公共浴室一座,使村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三是实施“亮化”工程。累计投资750万元,全村大街小巷安装478盏路灯,照亮村民的美好生活幸福路。四是实施“硬化”工程。从1998年引导200多户带头捐款14万元硬化村内两条主要街道开始,累计投资2800余万元硬化道路、铺油提质38.8公里,实现了大街小巷、田间道路、环村路硬化率100%。累计投资850万元,铺设便道5.5万平方米,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让村民出行方便、种地体面。五是实施“绿化”工程。先后投资1300余万元,栽植冬青、国槐、白皮松、侧柏等树种,绿化面积达4.8万平方米,实现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校园绿化和公共绿地覆盖,让绿色成为村里的底色、村民的金色。六是实施“安居”工程。新建住宅楼6幢住房288套,确保村民住有所居。七是实施“厕所革命”工程。村集体投资60余万,将全村425座厕所全部改造成水冲厕所。八是实施医疗康养工程。积极支持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开展医疗诊治工作,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健康义诊,打造健康小屋。新建日间照料中心,为70岁以上的村民免费提供食宿,让村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九是实施育人工程。1999年以来,累计投资28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质量,新建了高标准幼儿园、改扩建了小学校舍,做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五、创新了一套自治法治德治互促互进的治理机制。乡村治,百姓安。栗家庄村在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形成了一套党组织领导、村民认可、成效明显的乡村治理体系。22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出村信访事件,做到了隐患排查不留缝隙、矛盾化解不留心结、综合治理不留后患。一是规范村民自治,创新“三包”治理机制。按照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健全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村民会议等制度。创造性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以自治增活力,建立包街治理、包联农户、包扶党员网格化的“三包”工作机制,设定4大类13个岗位,按照村内居住位置,就近划分包联责任,由11名两委干部包治27条街道、99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包联770户农民、37名能力强的党员包扶40名困难党员,以帮思想、送政策,帮生活、送温暖,帮生产、送服务,帮就业、送岗位,帮文明、送新风“五帮五送”为方式,把政策方针宣传、村务党务监督、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整治、集体义务劳动等落实到户到人,确保770户村民遇到困难随时诉求、有人协调、事不过夜,“大事不用出村、小事不用出街”,在村组、街上、院里就地沟通解决。二是推进乡村法治,创新律师驻村机制。村里配备了专职的“民主法治联络员”与法律顾问,全面整合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资源,以法治强保障,打造了“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法律顾问坐班和预约制,为村两委依法办事提供法律服务,帮助村民解决土地租赁、财产分割、房屋拆迁、工程施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积极开展普法讲座、文艺汇演、广场宣传活动,向群众传达法治理念。三是加强乡村德治,创新文明户评选机制。推出以贤养德、以评育德、以善修德三大举措,每年开展“传承好家风 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设置5大类24项评比内容,按照村民自评、互评,组织推荐、实地走访、组织审定四个程序,通过听、察、看、访、评五个环节,评选出县乡村三级文明户,依靠榜样推动德治,运用德治弘扬正气,形成了以党风促村风、以家风带民风的德治新风尚,创造了高擎红旗跟党走、团结奋进奔小康的人文新环境。通过“三治”融合互促互进的治理实践,打造了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化解矛盾有效,教育管理规范,法治环境优良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栗家庄是中共中央命名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其22年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抓好党建促发展、围绕发展抓党建”的实践探索,特别是成为全国先进依然永葆不自满、不止步、不停顿的奋斗精神,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抓党建促发展,让党建强起来是根本保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建引领。栗家庄村之所以能够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关键在有一个坚持22年如一日、风雨兼程、一心为民,秉承“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为座右铭的“领头雁”,关键在有一个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勇于创新、团结奋进的村党总支班子,关键在有一支坚持把百姓事挂心头、甘于奉献、团结务实的党员干部队伍。实践证明,乡村要振兴,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党组织、有一名好的带头人、有一支好的党员队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乡村振兴新要求,必须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启示二:抓党建促发展,让产业富起来是关键基础。产业强则村民富,无论是解决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是加强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促进和谐稳定,都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栗家庄村在产业振兴上下足绣花功夫,突出特色种植业,突出养殖加工业,突出电子商务新业态,林果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70%,电子商务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实践证明,提升老产业、培育新产业,是农民致富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牢牢牵住产业富这个“牛鼻子”,走好产业兴旺这步先手棋。

启示三:抓党建促发展,让精气神提起来是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荣,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栗家庄村抢占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创建党员群众学习“新园地”,打造党员先锋活动“新基地”,点燃群众内生动力“新引擎”的实践表明,只有抓住最本质的东西,高举改革大旗,高扬文化之帆,建好精神家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抓齐硬,“软实力”与“硬实力”兼施并举,才会使农民真正由“富起来”变为“强起来”。

启示四:抓党建促发展,让生态美起来是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栗家庄村以实施净化、绿化、亮化、安居等“九大工程”创优人居发展环境的实践证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根本是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关键是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美丽乡村。要像栗家庄村那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乡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设施,推动乡村生产、生活和消费的绿色化与生态化,让绿色生态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让美丽宜居提升乡村振兴的颜值,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启示五:抓党建促发展,让治理实起来是重要支撑。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把夯实基础作为乡村治理有效的固本之策。栗家庄村创新“三包”治理机制、律师驻村机制、文明户评选机制的做法,夯实了乡村治理的制度基础,形成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了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实现了乡村由管理者自理自管向社会各阶层共同治理转变、由追求管理民主向提高治理效率转变,取得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协同发展的集成治理效应与高效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