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9年走上教学岗位,已经整整20年的时间了。20年来,我与讲台形影不离,慢慢地喜欢上了上课的感觉,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喜欢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对好多事情有了新的认识,遇到困难、问题不再回避,总是想办法解决,因此,在近日学校发出讲公开课的通知时,我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讲课首先要选课,选课很重要。有些课文好讲,有些比较难操作,面对今年新改版的部编版教材,我选择了一篇注重学习方法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也正是我这些年来想突破的地方。尽管同事们说这篇课文比较难吃清内容,课堂上比较难出彩,学生提不出好问题……但我还是果断选择。
备课初,我准备完成两个教学任务,一个是提出问题,另一个是筛选问题。第一轮上课,从旧知引入,孩子们一时半会进不入状态,我清楚提不出问题就没法进行筛选,费了好大劲进行提问题教学,孩子们提出了好多问题,结果时间过去了多一半,还没开始筛选问题已经下课。晚上,我开始重新审视课文,如何才能尽快让学生进入提问环节,我删去了导语部分教学、删去了许多旧问题,加入了问题回顾和小组讨论环节,把提问环节缩减到10多分钟。进入第二轮教学,这样一来预设的两个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就是孩子们的问题浮于表面,总觉得任务落实得不够彻底,我又进行第三轮备课。基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能力,我准备在导入环节搭梯子,通过图片出示提问内容,引出提问方法,调动视觉、听觉感官,帮助学生回忆已学提问方法,酝酿思考情绪,铺设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研课磨课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至此,剩下了最难把控也是在课堂上变数最大的学生展示环节。刚开始觉得无法预设,当试着一步步去想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可以预设的,首先想到的是展示几个组,内容是否全部过关,如何才能既让孩子们得以展示,又能让孩子们有所得,而且还用时较短。后来我预设展示3个组,第一组全部过,一个一个问题师生点评,第二个组展示其中一类问题,全班进行交流,第三个组展示小组内有争议的问题,这样点面结合,学习效果最大化。因为公开课上得少,我担心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到时候我无法筛选给出准确定位,我开始一遍遍读课文,一遍遍提问题,一次次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单位:离石区永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