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镇人口迅速增加,饮食消费日益提升,适应这一需要,我市设施蔬菜也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余亩,其中温室蔬菜1.5万亩、大棚蔬菜0.5万亩。全市菜农种植户数超过1000户,种植农民3000多人,加上从事运输销售的人员,已超过4000人。
事实证明,发展设施蔬菜确实是兴村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从种植效益看,农民种植1栋温室蔬菜,年收入为2万—2.5万元,种植1栋大棚蔬菜,年收入可达1.3万—1.6万元。菜农高兴地说,发展设施蔬菜,等于给他们建起了绿色银行。
据了解,蔬菜产业好势头来自于全市的统一科学规划,连片种植发展。市县两级依托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龙头带动作用,巩固以高效节能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种植设施,力推力农、蓬盛、宇丰等20个规模化示范小区和标准园建设,仅标准化园区建设就达到7000余亩。
实行部门包重点园区责任制,细化政策,引导发展。抽调400名蔬菜科技人员,组成18个技术小组,共同讨论组织出台了温室、大棚建造技术标准,为园区发展设施蔬菜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即便如此,设施蔬菜产业也并非高枕无忧。新增园区菜农多,专业生产技术人员短缺,整体产量效益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维修服务人员紧缺,销售中介机构少,市场渠道少,菜贩子随意压价,种植户常常处于被动局面。此类现象仍然在阻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找到富民好路子,就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对设施蔬菜的政策扶持。尽快把财政扶持等各类资金和上级项目资金拨付兑现。继续执行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补助资金政策,温室塑料大棚每亩补助800元。继续执行规模化建设的土地流转政策,强化设施蔬菜专业技术力量。
吸收蔬菜专业科技人员,充实到农业部门解决服务技术问题。开展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增加设施蔬菜“三新”引进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蔬菜生产合作联社,实现信息、技术、服务共享,开拓联售市场。同时重视培养发展相关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队伍,促进各项专业服务,推动蔬菜产业的全面发展。
加大对设施蔬菜的金融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解决农户的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使农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贷到款,满足生产急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