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广告

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10月29日,江苏省昆山市,临县司法局制作的微视频作品《甘泉》,从全国1.7万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了由司法部、国家网信办、全国普法办主办的第三届“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活动全国一等奖,并成为颁奖现场唯一展播作品。颁奖现场,《甘泉》主角演员、临县司法局办公室科员李慧慧在颁奖仪式上作为一等奖代表畅谈了获奖感言。

“结合真实历史故事,构思精妙,故事感人”,这是颁奖现场观众及广大网友给予这部小视频的评价。消息传开,临县司法局乃至全市全省的司法干部都沸腾起来,大家不禁感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条件下,一个小县的作品能在全国大赛中拔得头筹,实在是太“意外”了!

历史事件中的应运而生

从今年五月初确定选题到七月底拍摄,微视频《甘泉》的出现,可以说既是真实历史事件推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偶作天成。

在视频里,一个镜头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小女孩拿着一本《谢觉哉日记》给了爷爷,告诉他“咱们村马上要建一个宪法广场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奠基人、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在临县后甘泉村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946年6月,中央书记处决定设立由12名委员组成、由谢觉哉为主任的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简称法委)。1947年1月,中央责成法委起草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供拟召开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筹备会讨论。1947年3月,法委会撤离延安,转移到临县后甘泉村。在这里,谢觉哉等人为早日完成党交给他们的起草全国性宪法及研究制定新民主主义法律理论的任务,开始了半年多夜以继日的奋战:白天,他们参加劳动、学习文件、讨论制定方案;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逐章逐条修订,逐字逐句的斟酌,终于在1947年10月中旬完成了新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必要的立法准备。

在临县史志办,主任张海红打开了《谢觉哉日记》1165页,几行字赫然印入眼帘:十月二十四日,晴,二十日偕王明同志来中央请求对宪法草案及法委今后工作的指示。是日走四十多里,宿青凉寺中央医院第三所……

在另一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王明传》上则写着:1947年4月,王明带着家属和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的同志们,通过吴堡县的军渡过黄河,经柳林村来到山西临县后甘泉村,委员会设在后甘泉村的一座小楼里,楼下是办公室和陈瑾昆的住房,楼上是谢绝哉和王明的住房……

“这些珍贵的史料说明,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曾在这里起草。甘泉是村里的生命之水,而谢老在炮火之下起草的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和其他几部法律草案,也可以说是新中国宪法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之甘泉。”临县司法局长张桂平说。

倾心倾力后的一鸣惊人

今年五月,临县司法局收到了市司法局征集“我与宪法”微视频的文件。“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旧址就在临县后甘泉村,我们就要依托这个红色资源,拍出临县特色,拍成全国精品。”张桂平想。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还得由专业的人来干。然而,在各项经费都有限的条件下,该请谁来具体操办?张桂平想到了郝大川。郝大川是临县本地人,业余时间,他喜欢拿着摄像机到处拍,也喜欢写剧本,时间长了,郝大川的作品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在临县也算小有名气。

当张桂平提出让郝大川担任此次微视频编剧的想法后,郝大川爽快地答应了。“这也是一个宣传咱们临县文化和红色资源的机会,作为临县人,我理应把这件事情办好。”郝大川说。

于是,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数的剧本题材在郝大川脑子里闪过,又被自己以无数的理由淘汰。后来,他不经意间想到甘泉村的村名,想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甘泉和水井,这不正好殊途同归嘛!”郝大川心想,于是就决定剧本就以“甘泉”命名,以一个小姑娘从小听着爷爷讲村子里发生过的革命故事长大,逐渐成长为一名司法干部为脉络,来讲述“我与宪法”的故事。而这个小姑娘,就由临县司法局办公室科员李慧慧来出演。

与此同时,创作团队多次到县史志指档案部门查阅资料,仔细研读《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谢觉哉家书》《谢觉哉日记》等,并邀请县史志办主任张海红担任顾问。从确定选题到拍摄,创作人员也先后17次深入甘泉村向群众搜集素材,并联系到了谢觉哉的儿子谢飞了解相关情况。

为更好反映出临县地域特色和群众精神面貌,创作团队分三队从全县范围内选景5天,邀请了太极功夫扇团队、轮滑儿童、各界学生、群众共500余人参与了拍摄。拍摄制作的一个多月内,工作人员每天从早上5点一直忙碌到晚上12点。从购买道具到组织演出、拍摄制作,这部微视频共花费资金20余万元。

“在视频初审阶段,因对部分细节不满意,我们又联系制作团队重新进行了拍摄,有好几次,邀请的拍摄团队工作人员都有点不耐烦了,认为我们吹毛求疵。但要完成好的作品,必须得一秒一秒的抠,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过,没办法!”张桂平笑着说。

努力终有回报。颁奖仪式上,作为一等奖代表,李慧慧无疑是台上最耀眼的领奖人,作为现场唯一展播的作品,《甘泉》也吸引了全场最多的目光。“我们要饮水思源,既往开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让红色精神在临县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在颁奖现场,李慧慧代表临县司法局这样说道。

秧歌传唱中的宪法精神

在视频的最后,是一个“宪法大家唱,走进甘泉村”的宪法宣传活动场景,伞头秧歌表演得到了台下群众的拍手叫好。

张桂平说,《甘泉》讲述的是临县的故事,这就要求必须有清晰的临县元素,这样才能让整体内容具有独特的临县味道。只有加进去久负盛名的临县伞头秧歌,才能让临县味道更加浓烈,让人过目不忘。

植入临县伞头秧歌的想法一经确定,张桂平就立刻发动身边的人编秧歌。没两天,几十首秧歌便“入围待选”。然而,在张桂平看来,虽然待选的秧歌都不错,但总感觉缺了点泥土气息,普通百姓不容易记住。于是,张桂平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

“那几天,我只要脑子一闲下来,就在考虑该编几句啥样的秧歌才能朗朗上口,方便传唱。”张桂平说。一天夜里,躺在床上的张桂平难以入睡,脑子里一遍遍回想已经拍摄下来的几组画面,他想到了汩汩流出的泉水,想到了村里人满是幸福的笑脸,几句秧歌歌词在他脑子一闪而过:甘甜泉水哗啦啦,临县人民笑哈哈,幸福生活靠什么,新时代的好宪法。

“没错,就是它了!”张桂平感觉很是满意,便在第一时间和创作团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秧歌内容就此拍板。

“俗中有雅,有问有答,既有画面,又有意境,既体现出甘泉和宪法之间的联系,还能表现出人们在宪法呵护下幸福生活的场景。”编剧郝大川认为,最主要的是能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让群众在短时间内就能记住关键词,明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也是这个“宪法大家唱”宣传活动的根本意义所在。

实际上,利用伞头秧歌宣传宪法,只是司法局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其中的一种形式。这些年,为了将宪法精神植根于临县人民心里,临县司法局还不断创新方法,开展宪法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并利用小品、快板等多种方式向群众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

“临县是一片饱经沧桑的红色土地,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理应把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张桂平说。临县县委、县政府也将对后甘泉村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旧址进行保护、修复和建设,逐步形成集旧址、展览馆、宣誓广场为一体的全国性宪法教育基地,为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和运用宪法的浓厚法治氛围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