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做好新时代“民生答卷”

——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综述之三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如何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质量深入开展,我市坚持开门搞主题教育,深入一线摸实情、破难题、谋发展,真心真情为地方、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以上下联动抓整改的实效带动各项工作实现新提升。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下沉一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4720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问题清单”变为“服务清单”

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拿出过硬举措,切实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群众盼什么,就着力解决什么,推动“问题清单”变“服务清单”。

“以前看病真是难,又担心费用,现在医院的车到我村里上门接我,我又没有掏钱,到了医院又没有押押金,党的政策好啊”,石楼县南庄村的村民王侯汝说。看病难、看病贵、报销难,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市卫健委针对这些问题,加大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医保报销、民政救助等有关政策宣传、解说力度。同时积极开展签约服务“三个一”活动,形成了县级医疗集团定期巡回下乡制度,深入贫困村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知识“三送”活动,确保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市民高利红来自临县,2019年上半年,她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在离石打工的她为孩子上学的事情犯了愁。长期以来,多种因素造成的入学难、入园贵、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让许多家长苦不堪言。针对此类问题,市教育局通过深化主题教育各项举措,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通过就近划片入学、均衡编班,积极解决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保证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应读尽读,能够公平公正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严格控制班容量,不断推动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督查指导解决公立幼儿园“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后我们通过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孩子报在了离石区袁家庄小学。学校的分班也非常地合理,不分本地、外地的,孩子能进这样的学校学习真幸福。”高利红高兴地说。

“不用来回跑,真的挺方便”。2019年12月,泰鑫房地产产权登记负责人许云霞来到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办理预告预抵押登记,“之前我需带着业主一直在房管局、税务局、不动产登记中心三个窗口来回跑好多次才能办理完。现在开通了一窗受理服务窗口后,我感觉方便多了。我只需带着业主跑一次,递交一次材料就能完成。”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主动作为,扎实整改,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作为一线窗口单位,坚持“服务有温度、落实有力度、办事有速度”的原则,推行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新模式。服务大厅按照群众需求划分为社保医保、公安事务、便民服务等10个功能区,业务涉及部门整合在同一区域,大大减少了群众跑腿的次数,真正实现了“一站到底”。为了让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举措,调整办事窗口,增设服务事项。主题教育期间,新进驻10家单位,服务事项达到了460多项,办事窗口增加至57个。2019年8月开通了“吕梁政务通”APP,首批事项均实现了全程网办、上门取件、结果送达,让老百姓实现“零跑腿”。

精准发力推动问题解决

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通过深入开展“三服务”,一批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难题得到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牢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我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群众立场、牢记为民宗旨,深入基层一线和充分利用热线媒体平台等,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市县两级上下配合、齐抓共管,各行业系统同向用力、一体推进,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收集上来,为深入开展“三服务”夯实基础。

紧盯梳理出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市县两级结合《关于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开展“三服务”工作方案》中定的就业、物价、医疗、食品、教育、住房、社保、养老、治安等11项民生领域的重点服务事项,坚持领导带头、上下联动,主动办实事办好事,推动一批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孝义市按照“办好一件事”的原则,规范梳理并公布“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217项,将12个部门的25项涉企证照事项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30证合一”,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岚县充分发挥已建成农林产业博士、院士工作站作用,大力加强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培训农民20000余人次,培育新兴职业农技工201人;市市场监管局围绕更好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坚决取缔“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84个,查处违法案件74起,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市发改委加强价格监测预警,重点开展落实价格补贴和冻猪肉储备和投放等工作,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市能源局协调督促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管输企业、城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气源供应,确保吕梁市区及周边农村“煤改气”用户清洁取暖用气成本不高于1元/立方米;市卫健委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65%的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目标基本实现。在吕梁市人民医院、汾阳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引进专家院士,全面提升医院诊疗业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市民政局对全市35所敬老院进行摸底排查,关停不合格敬老院9所,对排查合格的26所敬老院实施提质升级工程,农村特困老人养老照护水平不断提升;市公安局扎实开展“千名民警访百企进千村入万户”活动,走访并稳控重点人员4992人,清理整治企业周边各类行业场所1772家,发现治安隐患2481处,整改2145处,打击涉企违法犯罪案件742起,为全市和谐稳定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长效机制巩固“三服务”成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坚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开展“三服务”有机结合,着力在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服务平台、探索解困办法、深化成果运用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三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以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提升不断巩固强化主题教育成效。

交口县以康城镇为试点,积极探索“十户一体”互助发展善治乡村路径,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链、农民利益链等乡村发展需求,以十户以上为一个互助联体,实行一体化管理,通过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的“三带”方式,使每一个联体成为农村组织前沿阵地、产业带动纽带、文明创建载体、公益参与平台,打通了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提升了农村组织化程度和乡村治理能力,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激发了群众的内动力。

兴县在17个乡镇和2个新建移民社区创办“爱心超市”,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新机制,通过对贫困户综合表现的积分评比,为贫困群众兑换生活用品等,将“爱心超市”打造成了政策宣讲、环境卫生联帮联治、开展文明户评选的平台,最大限度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自身脱贫、建设美丽家园、培育文明乡风的内生动力。

孝义市兑镇镇新民村将解决村民的柿子销售问题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办起了首届柿子文化节,带动销售近5万斤柿子和其他农副产品,对于文化节后柿子的销售问题,村“两委”干部表示,将积极引导村民进行柿子加工,通过吊晒加工柿饼、用柿子酿酒等形成系列产品卖出去,真正让柿子成为致富产业。

初心永记,使命在肩。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民谋利、为民尽责,我市将主题教育的成效,真正体现在了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为民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