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梁瑜) 近年来,我市聚焦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粮食、畜牧、果业、杂粮、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农业与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明显成效,为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脱贫增收提供了经济支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县级层面制定专项规划,在道路、动力电、供水、网络通信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近年来,全市坚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农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绿化、农村气化试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地区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养老、文化及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安居工程扎实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完成3991户17783人的治理搬迁工作;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全面完成743户搬迁任务:农村困难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完成危房改造1483户,完成省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25804人。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程目前在全市已经开展。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现巩固提升工程,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体系。宜居示范工程结合全市“十镇百村”建设目标,集中打造100个叫得响、示范作用强的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大力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工程。
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为重点,推进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大学生村官领办参与农民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开展横向纵向联合。鼓励合作社开展多种经营,从种植业向加工、贮藏、服务、销售等领域拓展,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鼓励合作社采取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统一经营土地。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省级54户。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一是加大财政贷款贴息支持力度。争取省级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600万元,市级财政安排1200万元,集中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二是强化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建立完善市、县两级担保机构的基础上,市级建立2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撬动贷款2亿元。三是狠抓企业家培训。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重点骨干龙头企业负责人外出培训、考察,开拓企业家视野,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四是狠抓标准生产,培育特色品牌。累计制定各类生产技术规程198项,认证“三品一标”主体119个、产品172个、标准化面积102万亩,“孝义核桃”“梧桐山药”“岚县马铃薯”等9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
推广规模化种植、养殖,为产业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方面,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定发展红枣、核桃产业,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一是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打造兴县绿色谷子、临县肾型大豆、岚县马铃薯、交口食用菌、方山中药材等基地县。全市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杂粮6万亩,其中有机1万亩、绿色20万亩、无公害45万亩;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其中无公害基地40万亩、绿色基地20万亩;种植食用菌4000万棒;新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2.5万亩;实施退耕还草与粮改饲7.8万亩。二是积极发展高效养殖业。实施关帝山片区肉牛养殖工程,新发展肉牛养殖户400户、改良黄牛2.5万头,带动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40万头新发展存栏10只能繁母羊的家庭牧场2000个,带动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270万只;积极推广大象生猪养殖“211”“1111”发展模式,带动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220万头。三是大力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完成红枣、核桃提质增效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