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德辉 韩计平 李昌城
近年来,人行交口支行创新金融扶贫思维,积极探索精准扶贫脱贫新模式,通过“金融+”“一保通”“十户联体”等精准扶贫脱贫模式,实现了金融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模式化和规模化,带动99%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为交口县脱贫摘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同时,人行交口支行聚焦金融扶贫领域潜在风险,创新“发展、保障、制度”三大思维,积极防范金融扶贫领域各类风险,有效实现了“产业无倒闭”“贷款无风险”“农户无失信”的三无成果,打造了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风险“吕梁模式”。
坚持发展思维理念,创新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风险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扶贫“领头羊”作用,科学处理金融扶贫贷款放与防的辩证关系,健全完善金融扶贫新机制,全力构筑金融风险防控网。定期研判,全面加强风险预警。成立金融扶贫风险防范化解领导组,建立金融系统防化风险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县政府相关机构、人民银行、银监办、金融机构的职责。人行统筹协调指导全县金融扶贫风险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督促相关政策落实,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建立金融扶贫风险预警、分担、处置工作新机制,县扶贫办、乡镇、财政局、人民银行、金融办、承贷银行等部门定期会商、科学评估、共同监控,做到一事一议并选择最佳处置策略,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运行和扶贫工作的正常运行。创新“十户联体”,实行诚信连带。
2019年初,人行交口支行提出“十户联体”金融扶贫办法,将农户以十户左右作为一个单元组合成产业发展联体,把所有的资金、土地、技术、劳力等资源入股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银行以发展联体为单位,根据产业特点、信贷需求对其进行评级、授信、用信及跟踪管理,以产业共做、风险共担、贷款共还、利益共享的联动方式建立起诚信连带共责机制。改革实施一年多,有15个联体获贷3147万元,且无逾期无损失,既增强了农户的获贷能力,推动了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实现了金融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也强化了农户的诚信意识,有力助推了诚信社会的建设。科学调节周期,有效避免“错期”风险。银行贷款的年度“硬性”周期和农业生产“变化”周期不同步、不协调的矛盾是形成贷款逾期和导致金融扶贫风险的重要因素。
人行交口县支行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现金回笼周期、还款来源等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避免出现短贷长用、期限错配、人为缩短或延长期限等问题,防止因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而增加农户和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对食用菌种植、生猪养殖等农户、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按期还贷的,按照实际情况,合理评估贷款风险,努力做好续贷业务,减轻财务支出压力,确保不出现因压回信贷资金致使企业出现关停、倒闭情况。此外,主动与贷款到期企业及农户联系,提前准备续贷手续,缩短存量客户续贷时间,降低企业和农民续贷成本,有效确保了扶贫贷款的安全性、实用性、可持续性。
坚持保障思维理念,筑牢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风险防线。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弱、贷款人死亡是导致贷款坏账的重要原因。人行交口支行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谋划,反复论证,建立保障机制,确保金融扶贫资金安全。一方面,推出“一保通”保险,为贫困户戴上“护身符”。通过整合县内保险资源,创建脱(返)贫“1+N”综合保险,在延续传统“三农保险”13项险种的基础上,科学增设6个险种,创新推出香菇、生猪、肉牛3项产业保险,全力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与此同时,在保险服务上实行“一单通保”,采取“险种捆绑,风险共担”办法,有效增强了保险风险分散能力,该做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肯定,并在全省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启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承贷机构吃下“定心丸”。2019年,县政府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人行及承贷部门全面摸清底数,与政府相关部门无缝对接,积极做好风险补偿基金使用的一系列服务工作,保证了基金的正确、准确、合理使用。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截止到今年一季度,交口县共处置死亡户8户,贷款金额40万元,最大限度保护了银行权益,有效化解了金融扶贫风险。
坚持制度思维理念,建立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风险制度。良好的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是扶贫贷款安全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人行交口支行多角度全方位狠抓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建设构建风险防火墙。一是切实加强对信用建设的领导。成立交口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组,在县政府领导下,由人行牵头,县编制办和发改委协助,各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建立交口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此外,对农村信用环境和贫困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订《交口县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规划》和《交口县农村扶贫工作规划》,针对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逐项制定分层次的目标与措施,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建立信用建设数据库。建立交口县农村信用信息平台,由县扶贫办对全县农村贫困户进行严格审录管理,为扶贫工作提供真实基数;涉农金融机构建立贫困户信用信息系统,制定贫困户信用评级办法;人行建立征信扶贫数据库,统筹掌握全县扶贫信用总体情况。三是推行划分信用等级科学扶贫办法。将信用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充分结合在一起,金融机构对申请办理贷款业务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分为四级,即:优秀、较好、一般、不合格级(“优秀”等级标准:信用等级评分≥85分;“较好”等级标准:70≤信用等级评分<85分;“一般”等级标准:60≤信用等级评分<70分;“不及格”等级标准:信用等级评分<60分),并根据信用等级来确定扶贫的项目和金额,促使广大农户“诚信脱贫”。通过信用等级分类,贫困户守信意识明显增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笔数占比持续下降,交口县农村信用社2019年初不良贷款笔数占比为21.6%,到年底下降到11.7%左右。与此同时,农民对个人信用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征信查询量不断增长,2019年下半年全县征信查询累计达到8800多人次,约为以往年度同时期查询量的12倍。四是建立农户信用救助平台。部分农户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出现信用不良记录,形成了金融扶贫工作的新难点。针对非恶意造成的信用记录,若在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在银行同业账户显示当前状态为逾期,但后期已结清的农户,不受不良记录保留5年的影响,可通过展期、续贷和转贷等措施,继续给予扶贫贷款支持。到2020年一季度,农户信用救助平台共采集信息总量108902条,其中录入农户信息35808条;农户家庭成员54003条;农户户主39962条;授信贷款信息14937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