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档案——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

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记录着一件件曾经的往事,一卷卷陈旧的卷宗守护着一场场过眼的烟云。

档案,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上至国家政策法令,下到百姓吃穿住行,当我们翻开那尘封的记忆,才能真实地感受文化历史底蕴的厚重与独特,深深体会到档案人的艰辛与汗水,体会到档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认识档案,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一九九五年,父亲评职称时原来发表于《山西民间文学》(现改名为《民间传奇故事》)的几篇文章样书找不到了,但在文化部门,这是相当有力的证据和评职称必要的条件。为此,我和父亲跑遍了县城大大小小的书摊,把县图书馆也挨着翻了个遍,但就是找不到需要的那几本杂志。最后,父亲气馁地说:算了吧,评不上就评不上了,以后应该还有机会。嘴上是这样说,可我明显看到父亲那几天很是消沉,经常独自一人唉声叹气抽闷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又帮不上父亲这个忙。

过了几天正好去省城办事,走在太原市迎泽大街上,抬头看见省文联的大楼,突然想到了父亲评职称找不到杂志的事,我想何不去文联找找,说不准还真能找到呢。进了文联大楼,向保安打听才知道杂志社就在文联的十六楼,我想,杂志社肯定保存着以前的杂志,哪怕就是花高价也要买上几本。

一听杂志社在十六楼,我都忙的忘记了坐电梯,大步流星地沿楼梯就往上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杂志社副主编张余同志接待的我,听我说完事情的缘由后,张老师很客气地说,我带你去库房找找,实在不行就去档案室复印两份。在库房找到了一本需要的杂志,另外两本翻遍也没找到,最后,张老师带我去了档案室,从书架上找到当时的杂志,用单位的复印机给我复印了两份,又开了个杂志社盖公章的证明材料。当天中午张老师留我吃了午饭,我拿着父亲发表过文章的杂志兴高采烈地返回老家。后来由于有了足够的证据和必需的材料,父亲的职称顺利通过评审。

还有一件事,让我更加认识到档案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

岚县东村镇坡上村和赵朝舍村相邻,两个村因为历史原因,村民的地块存在不少分歧,导致两个村老百姓的关系非常紧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在2014年“6.9国际档案日”宣传现场,坡上村的村干部恰好路过,出于好奇,在现场听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宣讲档案知识,当天下午就和赵朝舍村的村干部来到县档案局查找解放初期的土地证存根。经过档案局工作人员一个下午的查找,终于找到了两个村原始的土地证存根,存根上明确标示土地归属、四至等信息。有了原始数据说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两个村平心静气地请来专业的测量人员,重新按照原始数据划分了土地四至,几十年的分歧由于档案得到了化解,两个村的老百姓也终于握手言和。

经过此事后,坡上村终于认识到了档案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整理村级档案,目前,坡上村的档案工作在全县都是处于领先水平。村里的老百姓不管什么事,都会去村档案室查找、对证,档案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斗转星移,山河变迁,档案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延续着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一页页案卷、一幅幅照片,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程程坎坷和累累收获,历经岁月的洗礼,演绎时代的激越,在改革大潮中,档案必将成为时代的号角、铿锵的足音。

(牛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