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温怌有:搬进新房了 心里亮堂了

讲述人:温怌有(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记录人:本报记者 冯海砚

我今年76岁,是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贫困户,我这大半辈子总结起来就是“生在土窑洞,长在土窑洞,娶妻生子在土窑洞。”如果不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搁以前我做梦也不敢想,会搬进政府给我修的新房子。

你们看我这个院子,还算宽敞吧。清明过后,我在院子边上种了点蔬菜。新房有30多平方米,一门两窗户,朝着向阳的地方,比原来的土窑洞亮堂多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我和老伴相守着热乎的日子,我觉得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住进来有大半年了,原来的旧窑洞还留着了,放一些不常用的日用品和还没有卖出去的粮食。土窑洞是祖上修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打我记事起,村里的人都住土窑洞。各家的窑洞层层叠叠分布在山坡上,有的土窑洞不是一个主人,但基本连成一个院子。有的却相距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村里的土窑洞依山就势而建,村民们寻崖根挖土成洞,凿洞成窑,住进去,冬暖夏凉,从此在这黄土中得以栖息,生存,繁衍,生生不息。

刚开始让搬进新房子,总觉得有些不适应,70多年了,我和老伴还是觉得住在窑洞里比较舒服些。

从父亲那个年代开始,我们的土窑洞每年都需要修修补补。我小的时候,每当雨季过后,老父亲总会抽出几天时间专门修补窑顶上的裂缝。那会也没有什么材料,自家选上一些土质好的红胶泥和黄土,两者搅拌在一起,和进去一些筛过的草木灰或者麦芥子,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和在一起往窑顶上箍,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这样窑内看上去比较光滑。

那个年代,老父亲有过搬出土窑洞的想法。最初的想法是重找一块崖根,新打几孔土窑洞。但老父亲一直没能搬出去。每年到了雨季,窑洞口都会被雨水冲刷,这边裂一条缝,那边掉一块皮,很不安全,而且也不美观。后来,村里人开始给窑洞接口。我18岁那一年,因为大哥到了结婚年龄,老父亲把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给三间土窑洞接了个石口子。

循着一个简易的门楼进去,不规则的院落里一字排开三间石接口土窑洞。门楼不高,一般人进去都得微缩一下身子。三间窑洞都是一门一窗,木格子的窗户上糊着白纸或者镶嵌玻璃。这里就是我们以前住的地方。我和老伴住在最中间的一间。左右的两间没有了窗户纸和玻璃,看上去已经有好多年无人居住。最中间的一间窑洞最初是父母居住,我结婚娶妻、生儿育女住的是靠右的那间窑洞。我的三个孩子也都是在土窑洞里长大的。

上世纪90年代,孩子们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我也想着搬出土窑洞。再不搬出去,一来窑洞不够住,二来,那样的居住条件在那个时代孩子们也不好讨媳妇。我咬了咬牙,在二儿子温登云结婚那年新挖了三间土窑洞,拉回几车砖头给土窑洞接口。儿子们成家后搬进了新的土窑洞,我和老伴还住老窑洞。

小平房内,有两样电器,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台两门冰箱。老伴郭满坑看来,已经算得上比较新潮的家电。但在土窑洞内却显得格格不入。

去年,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努力下,石楼县政府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为我们建起了一间30平方米的小平房。入住那一天,我和老伴有点依依不舍,家里的物件没有多少,但搬了好几天。

住进去的那天,乡政府的包村干部任志中给我们安装了窗帘。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也都赶着给我们送祝福。说实话,我真的感谢党和政府帮助我盖新房,终于圆了我家几代人搬出土窑洞的梦想。

我虽然是个低保户,也上了年纪,可是脱贫的干劲一点也不少。我今年还种了几亩地,能收入一点是一点,政府把自家生活的路子都铺好了,我们再不拼命干就说不过去了。种植补贴、养老保险、低保金、产业分红……这每一笔钱都是我的幸福账单,党的好政策照进了我们心里,我们心里现在亮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