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又是一年仲夏时。三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山西的高度重视和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激励鼓舞着吕梁人民,吕梁儿女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奋力书写好兴吕强吕的“时代答卷”。
抓好疫情防控 推进复工复产
这一年,压力前所未有。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令全国上下笼罩在阴霾之中。面对这场战“疫”大考,我市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防、控、治、研”,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坚决守好疫情防控的“吕梁阵地”。
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吕梁儿女全民皆兵,通力配合,发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汇聚着疫情防控的“吕梁力量”。外防输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内防反弹,全市在认真落实“五严五防四措施”上下足功夫。春节期间,全市党员干部全部取消假期返岗投身战“疫”,医护工作者们纷纷签下请战书,基层党员干部纷纷冲锋在抗疫最前线。同时,我市倾其之力,驰援湖北,守望相助。1月2 6日、2月9日,派出34名医护工作者前往湖北,争分夺秒参与到医疗救治当中,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全力支援湖北抗疫。
阴霾渐散,冬去春来。
2月24日,吕梁开发区2020年第一批42个重点项目同日开工。这是吕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省委坚持项目为王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随着各领域复工复产节奏加快,我市在指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出帮扶措施,优化发展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帮助解决企业复工复产期间遇到的紧迫问题。认真落实省、市支持中小微企业保经营稳发展的“10条”“12条”措施,进一步强化土地、金融、人才等保障,降低税收、用地、用电等成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消费热起来,市场旺起来,随着餐饮服务业的复苏,我市通过减税减费,降低中小微企业水、电、气、房租等生产要素成本支出,出台优惠政策,让企业可以跟银行融资,促进企业有序复市复业。5月以来,我市举办“千万消费券·欢乐购吕梁”促消费活动,分四批投放2000万元消费券,使用范围涵盖我市住宿、餐饮、百货、超市、家具、家电、成品油等多个行业,全力促进我市消费市场回暖。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时光荏苒,脱贫攻坚又一年。放眼我市脱贫攻坚各大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吕梁交出了一份优异的脱贫答卷:2014年底,全市有贫困村143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万户60.8万人,占行政村总数的46%,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贫困发生率19.2%。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了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1.7万户58.5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8%。
响鼓劲催、旌旗如画。今年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完胜之年,我市将强化“交总账”“军令状”意识,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1916”年度行动计划和“1+N”工作举措,精准推进“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坚决完成剩余2560户5482人的脱贫任务,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在临县青塘村,张候文的青塘村粽子加工厂,就是按照市委书记李正印提出的“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要求,远销全国各地。如今厂子里有100多名村民长期务工,月收入2000-4000元不等。2019年,销量达到400万个,被评为“山西省龙头扶贫企业”。
吕梁山麓、黄河岸边,一排排电池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脱贫攻坚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和山西省光伏产业扶贫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太阳能资源好、闲置荒山荒坡多的优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如今,全市计划内571.63MW光伏扶贫电站已全部建成并网,惠及贫困村1365个、贫困户7.4万户,全市6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了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如今的吕梁山,一座座移民安置小区拔地而起,不仅有各具风格的安置楼、设施齐备的活动广场,还有崭新的校舍、便捷的交通、配套的扶贫车间和蔬菜温室大棚……在全市87个安置点,来自792个贫困自然村11.26万贫困人口重新进行了安置。为了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市已建成54个扶贫车间和31个产业园区,493个迁出村已成立合作社或农业托管组织,全市落实产业就业保障2.19万户,产业就业保障率超过84%。“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也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推进变成历史。
从高增长到高质量 转型发展再拓新局面
征程万里风正劲。作为资源型城市,做强主导产业,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改革创新,做实基础工作,追求高质量发展吕梁责无旁贷。
三年来,我市以习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示为遵循,认真落实省委坚持转型为纲决策部署,从供给端做减法,减少无效供给,向现代绿色高端方向发展。面对发展浪潮,我市积极推动孝义、交城、汾阳等煤化工产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孝义鹏飞集团与美国GCES公司合作的氢能综合利用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交城宏特、孝义金州等煤焦油精深加工向炭材料方向延伸,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实现从“原料”到“材料”转变。以局域电网为支撑,以“铝水不落地、建设标准厂房”模式,大力开展定点招商,引进一批铝镁铜新材料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吕梁铝镁新材料产业园区。持续推动局域电网扩网增容,建成投用固贤—红旭、蔚汾—红旭两条输电线路,争取临县京能2×35万千瓦发电机组并网,晋能孝义2×35万千瓦电厂建成投产,开工建设华电锦兴2×35万千瓦电厂。
数据动起来、活起来,发展质量高起来。三年连续召开的“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推进会,已成为吕梁的一张“新名片”。 如今,全市拥有军民研究院“天河云”和华为公司“华为云”两个云计算平台;57个大数据项目在吕梁落地生根,投资金额54.33亿元;已开通5G试点基站29个。去年8月18日,“吕梁通”App1.0版上线发布,已接入公共服务共72个;建成智慧环保大数据项目,推动吕梁空气质量在全省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名列前茅;建成智慧警务大数据平台,数据总量全省第一;中阳钢铁、孝义信发等企业积极推进大数据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在重新定义着吕梁工业的未来。
休闲旅游去哪里?吕梁“黄河人家”欢迎你。围绕做强黄河旅游板块,我市高起点规划,高品质打造,全面完成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推动兴县、临县、离石、方山、交城等县(区)42个景区实现互联互通。如今在吕梁,已经有吕梁文学季等一批旅游文化活动,“吕梁,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旅游品牌,我市正在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新的增长点。
推进民生事业发展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19年,市区优良天数达280天,全省排名第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中,市区PM2.5平均浓度最低、改善幅度最大、优良天数最多,再次排名汾渭平原11个城市第一。
天蓝、地绿、水净……岁月流动、四季更迭,吕梁大地始终宛若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宜居、宜业、宜游。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保持铁腕治污的决心和定力不动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仅如此,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为做好群众返岗就业工作,我市精心举办了吕梁山护工等一系列网络专场招聘会,北京、天津、陕西、山东等地的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700余个。3月4日,我市举行2020年首批吕梁山护工返岗就业欢送仪式,对首批赴青岛市返岗就业的30名吕梁山护工,安排专门车辆送达,保障护工安全返岗就业。学本领、争自强。在离石区,通过建机制、强培训、促就业、重实效,打出了一套就业“组合拳”。通过开展技能技术培训,让从前“卖苦力打工”的劳动者实现了“凭技术吃饭”的巨大转变。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样也是我市实施民生工程的重点,也是民之所盼,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着力点。为此,我市下大力气补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短板,高标准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市传染病医院、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改扩建等项目。持续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幅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标准;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行动计划,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计划,实施高中教育优质特色行动计划,实施职业教育优化融合行动计划,实施特殊群体控辍保学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流名校,让广大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我市还不断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行县级医疗集团总额预算打包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格落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各项政策,建立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机制,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实打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吕梁将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交上一份兴吕强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