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脱贫攻坚专刊

修起“幸福井” 造福村里人

□ 本报记者 梁瑜

六月之初,春和日丽。一大早,柳林县南山脚下杨家坪村田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已经在忙碌了。星星点点的蔬菜清新鲜嫩,充满着无限生机。

蔬菜香,源自土壤好,水分足。地头浇水的村民肩担手提,把一桶桶的清水运到田边。他们说:“有了水井浇地,作物长势就是好!”

回忆缺水的日子

“从有水到缺水,俺们村里的景况,说来话长了。”村民闫富富感慨地说。

杨家坪村地处柳林县穆村镇,距离柳林县城不过三公里。历史上村子人多地广,土壤肥沃,临近清河,水源充足,在柳林城郊,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村。

然而本世纪初以来,柳林县资源经济大发展,工矿企业繁盛一时,华晋焦煤厂等一批企业都在杨家坪村选址建设。工业、副业、三产一齐上,纷纷占地之下,清河水渠被堵塞,杨家坪村土地开始缺水。

“一开始是水流变少,后来堵得严重,就断流了。”村民们介绍说。

庄稼离不开水分,没了水源的土地,变得板结龟裂,作物生长遭到很大威胁。

“那时节,家里种的蔬菜收成很差,全年下来,一亩地收不下二百斤。都不够自家吃的。”村民杨廷柱介绍。

自力更生挖水井

水源断了,土地贫瘠,最受害的是当地农民,最心疼的也是当地农民,时代呼唤英雄,改变命运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当地农民的肩头。

饱受缺水之苦的2017年,老农民刘养正站了出来。

时年55岁的刘养正,祖籍本村,世代务农。他的承办地,集中在柳林南山脚下杨家坪田地,清河水沟渠阻断,他的土地受害最大。

“当时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创造条件硬上!”回忆起当初挖井的情景,刘养正这样说。老刘一辈子耕作土地,爱护土地,重新引水浇地,成了他当时最大的念想。

主意拿定,说干就干,刘养正自筹劳力、自带干粮,领着儿子、侄子日夜上工,开始了挖井生涯。

亏得土是好土,地势坚实,水井打下五六米深,土壤仍然坚固。即便如此,还是担心泥土塌方,老刘购买四根大铁管,磨尖管头,分别靠在四面土壁上,插入地底,倚住四壁,防止坍塌。

他又单独一人,深入井下继续挖掘。井下出水后,直挖至十来米深处,触及地底都是羊肝石,这才作罢。

历时三月,口径1.3米见方,深11米的水井终于落成了,一举解决了十五亩土地的缺水问题。

爱水用水还要护水

记者来到杨家坪地头采访之际,只见初夏时节的阳光下,菜地里西红柿架上,小西红柿红绿交错,结得满满当当;紫色的茄子,绿色的白菜,水灵灵的喜煞个人。

“这都是井水带来的福气啊!”村民们感慨地说。

自打刘养正带领家人挖井成功,刘养正田地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到刘家的水井担水浇灌。一口水井成了附近十几户人家的甘甜井,幸福井。

爱井用水井还要护井, 刘养正一家无偿打井,还想法管好井水。老刘除亲自动手外,他还出资3万元,修建了水井房,架上了电线,通上了电灯。兴建配套设施,确保把好事办到底。

现在,在刘养正的带动下,杨家坪村南山脚下的另外一块田地里,十几户村民也集资打出一口水井。井口直径4米,更深更阔,出水量更大,浇灌的土地面积达到20多亩。

两口水井,有效解决了杨家坪村土地的水源,带动了杨家坪村的发展。老当益壮的农民刘养正说:“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俺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