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脱贫攻坚

全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全市特色产业扶贫全景扫描

□ 本报记者 梁瑜

汾阳市鸿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院子里,一辆辆满载种羊的农用车不停地驶向受助户家中,受助贫困户的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这是决胜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幕情景。

我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不懈将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布局,资金扶持向扶贫产业倾斜,精准政策向脱贫项目聚焦,全面带动贫困农民增收,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扶贫,坚决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完胜。

产业扶贫加快推进

聚焦高质量脱贫攻坚,全市出台了《特色农业产业脱贫工程行动计划》《全市产业扶贫“一村一品一主体”实施意见》《全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明确了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全市上下按照突出特色、提质增效的思路,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产业扶贫取得很大成效。

狠抓标准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坚持把标准生产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按照“高标准定位、标准化覆盖、全方位提质”的工作思路,采取“整县示范、产业突破、典型引路、梯次推进”的办法,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全市累计制定各类生产技术规程198项,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主体119个、产品172个,标准化面积102万亩,“孝义核桃”“梧桐山药”“岚县马铃薯”等9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省级示范区15个,初步形成了岚县20万亩马铃薯、兴县20万亩杂粮、方山5万亩中药材、交口2000万棒食用菌、孝义2万亩设施蔬菜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带动谷子、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设施蔬菜等产业主产区的标准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按照所有贫困村实现“五有”目标的要求,各村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结合贫困户发展意愿,按照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采取以户申报、分类设计、集中布局的办法,由下而上汇集建立了村、乡、县、市产业扶贫项目库。其中市级项目库入库11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86亿元,可覆盖贫困户3.6万户。县级项目库入库699个项目,乡级入库906个项目,村级入库2837个项目。确立“一村一品一主体”主导产业村达1010个,有917个村成立了以吸纳贫困户为主的合作社,530个村的主导产业有了带动企业。

机制创新精准高效

必须看到,全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精准到户程度相对较低,由于部分农户贫困程度深、综合素质低,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大,对基础投资大、经营周期长的食用菌、肉牛、肉羊等产业,难以精准落实到户。二是龙头带动能力不高。整体来看,我市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45%,比全省49%、全国56%分别低4个百分点和l1个百分点。加之,龙头企业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的功能不强,没有真正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据调研统计,龙头企业、合作社采取订单收购农户真正与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比例不达40%。

强化全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要将产业扶贫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发现问题、创新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县为主体”项目资金整合工作机制,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形成捆绑资金,用于产业开发。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全额投资、参股控股、兼并联营、合作租赁等形式,培育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积极鼓励工商资本转型投资农业农村,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