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三农

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步伐铿锵有力

本报讯 (记者 梁瑜) 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我市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大农业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建立健全服务推广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及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农民科技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全市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坚持一手抓引导性培训,一手抓实用技术培训,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每年培训农民50余万人次。不仅加大科技普及率,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种植水平进步,也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民技术队伍,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业新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重点引进推广测土配方、马铃薯垄作栽培、谷子免间苗、谷子重茬剂等多项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突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强化人技结合与服务指导,累计培养核心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0万余户,带动种植面积100余万亩,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村入户,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入户率达到65%以上,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左右。

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拓展。全市加大百亩新品种展示区、千亩高产示范区、万亩高效农业集中区建设。通过采取项目整合、推广一增四改技术、实行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等政策措施,建立了一大批10000亩、5000亩、3000亩和1000亩丰产田。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东西两山旱垣区60万亩优质谷子基地、沿黄丘陵区50万亩名优豆类基地、南北冷凉区60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的小杂粮产业格局。同时,全市规划、建设、扩建了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了生态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全面建设。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在粮食主产区重点针对马铃薯、谷子、高粱、小杂粮等农作物,实施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打造核心示范基地。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作物,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突破小品种作物机械化“瓶颈”,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