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的致胜优势

□ 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云鹏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能否高质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党委的引导作用和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在拓展增收渠道、改革运行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努力蹚出一条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化、可持续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一是以产业兴村为龙头,不断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号召力。农村要发展,产业要先行。集体收入方式单一,没有产业支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立足产业兴村,提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深入产权制度改革,拓宽发展路径,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形成产业兴村新格局,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有实力办事,提升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孝义市柱濮镇原是一个西部山区产煤乡镇,煤炭资源整合以后,无任何主导产业,仅仅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村级组织运转。2018年以来,镇党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现状,积极引导农村党组织瞄准产业兴村,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着力打造“万亩核桃林、优质食用菌、绿色小杂粮、规模化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其中食用菌产业从一个示范点10万棒发展到2020年的100棚50万棒,带动农户增收150万元;小杂粮产业依托加工园区,带动6000亩特色农产品种植,带动农户增收50万元。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水平明显提高。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3个、50—100万的村5个、10万—50万的村6个。

二是以“一村一业”为载体,推进村级集体扩量增效。为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出现的干部能力弱、产业难培育、干扰纠纷多等负面问题,杜村乡党委将优化党组织设置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结合行政村合并,探索组织联建、产业联营、利益联结、资金融合的“三联一融”组织设置模式,努力把组织优势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西小景与西房庄采取“跨村联建”的抱团发展方式,实施中药材种植项目,每村集体增收5万元;北段王村与石匣社村以党建联合体的模式,与吕梁市大万源有限公司搭建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村企合作的方式,在北段王村建设灯笼生产基地,优先石匣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确保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在支部联建的基础上,乡党委高标定位,统筹布局,全面实施党员能人带富工程。东小景支部书记领办300亩生态体验示范田,发展杜村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龙池头村书记创办5000头猪的养殖基地;西房庄村书记领办500亩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西梁庄书记领办渗水地膜谷子项目,形成了有影响力的产业群。

三是以铸强引擎为动力,推动党支部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孝义市梧桐镇党委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小富即满、进取精神不足等问题,鼓励各村支部树牢对标意识、提升工作标杆、营造敢为人先的创先争优氛围。他们依托煤化工园区,利用项目建设多、工业发展快的优势,因地制宜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子,紧紧围绕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在工程承包、物业管理、村企合作、原料转运等方面大做文章,20个行政村各打各的优势战、各唱各的拿手戏,推动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2019年1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其中南姚村、北姚村、旧尉屯村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

四是以高位统筹为主轴,提升农村党支部队伍建设的组织力和执行力。针对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阳泉曲镇以新希望六和肉鸡养殖项目为龙头,启动了千万只肉鸡养殖项目。镇党委和政府牵头与新希望六和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动员仲家山、尹家沿、苏家沿三村分别作为建设主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苏家沿为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六和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由合作社出资400万元建成一座占地50亩、年出栏200万只肉鸡的土建工程,租给六合公司,租期十年,租金每年80万元。为避免集体分光吃尽,镇党委引导村两委提高思想认识,加大集体提留比例,租金中10%由集体提留用于公益事业,50%由集体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40%用于股民分红,每股分红1700元,还可安排20人就业。以此模式逐年新增合作社,利用三年时间建成千万只肉鸡养殖园区,蹚出一条“党建牵头开路引领发展、支部认领项目带头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借力发展,党员群众参与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五是以提升标杆为导向,推进农村党支部队伍建设共同进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画地为牢,各自为战,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提升工作标杆,强化对标意识,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党支部队伍建设共同进步。为此,我们深入开展“整市推进、全面达标、争先进位、不落一个”行动。针对振兴街道南辛庄村集体经济不足五万元的实际,充分利用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盘活集体资产,对本村一处由国土部门测绘过的23亩建设用地,动员村两委与周边的山东信发集团洽谈,通过集体资产的盘活,产生经营性收入,进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柱濮镇牛郎岭村是一个无资源、无资金、无资产的空壳村,为实现经济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他们积极探索农村“两委”担保抵押贷款,在去年出资100万建设2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基础上,2020年又以集体产权抵押贷款40万元,再增加80千瓦的光伏发电板,全年发电51万千瓦,收入37万元,人均年收益2100元,可连续收益20年,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和贫困户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