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骨脊山下的中国故事

□ 高迎新

王中业 摄

在吕梁市好大姐职业培训学校,吕梁山护工第二十八期学员正在接受新生儿护理培训。 刘亮亮 摄

骨脊山,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方山县北武当镇阳湾村境内,海拔2535米,周长约30华里,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大气磅礴且闻名于世的名字——吕梁山。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地理·山川:“吕梁山,一名骨脊山,在州治东北100里,与交城县接壤,禹治水经于此”。

首都北京,在北京理工大校院内,悬挂着一个“吕梁山护工北京理工大学服务站”牌匾,在这里,输送了1200多名吕梁山护工,这些来自黄土高坡的婆姨们,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眼界开阔了,收入增加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乡的脱贫攻坚硬是走出了一条宽广而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这有如当年骨脊山的大禹治水,“吕梁山护工”这个响当当的品牌,在北京、在上海、在天津,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像流出骨脊山的四溢溪水,跌宕之姿、漫涌之态汇成了大江大河,雨后春笋般在大城市扎下了根,成为全国同行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璀璨的城市星空中闪烁,深情而执着地讲述着今天骨脊山的中国故事。

骨脊山下的薛公岭是今天吕梁山的门户,也是翻越吕梁山的象征。上世纪三十年代太(原)——军(渡)公路通车之前,由晋中平原到吕梁大山的隘口是薛公岭以北的黄芦岭。自古以来,在熙熙攘攘穿越黄芦岭的行人中,有心志高远的志士豪杰如吴起、李自成、刘渊、文彦博、狄青、高崇熙、于成龙、于准……,也有近代的贺昌、张叔平、陈毅、贺龙、李效黎,当然也走过了以陈三锡等为代表的走西口的晋商们,这是吕梁的一道屏障,也是一条走出大山、东越太行西跨黄河的通衢大道。

如今的黄芦岭荒草萋萋,那段齐长城已是残垣断壁,当年的碛口“黄金水道”偏于一偶成了旅游区。交通意义上的黄芦岭已是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和空中航班,今天吕梁山的交通已是今非昔比、四通八达。

但吕梁山区长期封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它的改变,却远没有交通的改变那么简单。

吕梁是一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在老辈子人眼里,东面的黄芦岭永远是一个遥远而缥缈的梦,敢于走出去闯天下的男人本来就凤毛麟角,女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第一站大都是平遥、碛口、吴城,“驮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民谣中唱的就是敢于走出去的走卒贩夫们的切身感受,他们当中混得能当个小老板就算是有出息了。改革开放后,终于有人翻越薛公岭去了太原、北京、天津,且有人把生意还做得风生水起的,他们无疑都是些膀子上能跑马的角色。在这里,薛公岭已经成为一种地理上的极限,过了薛公岭,就意味着一种人生的跨越,一个男子汉强劲的风采便由此而生。而那个在老家、在窑洞里,苦苦等待的女人心头,薛公岭以外的世界,太原、天津、北京,将从此演绎成为温馨而苦涩的等待,以及伴随着等待的无数个有关富贵梦的期盼,每每潜入她们长夜难眠的梦境之中。

女人,特别是四十岁以上的女人,她们的时代特征不再仅仅是等待和期盼,孩子已经成人,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外出上学要到县城租房,好容易盼来子女考上大学,欣喜还没过夜,心头就被筹集学费的愁绪所困扰,因病返贫的例子并不少,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其实就在悬在妇女们心头的一块巨石。所有这一切都是来自于“钱”的困扰,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在黄土高坡上消消停停地碾过了几千年,庄户人家来钱不容易,在这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贫困,不仅困扰着百姓,困扰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各级有责任心的政府官员的心中之痛。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党对全国人民和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习总书记一直深情牵挂、事关国计民生、民族复兴的大事。

脱贫攻坚战,其实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往往系于战前的谋划,期间充满了各种运筹、谋略、抉择、调整和眼光,真正的军事家应是在困境中诞生的强者,是善于发现希望和转机的智者,战争需要谋略,需要运筹帷幄,需要决胜千里,需要勇往直前地战胜对手,而今天贫困就是最大的对手。关键是突破口也就是出路,出路在哪里呢?这是横在吕梁市各级官员面前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

古代典籍在注释骨脊山时,一直离不开大禹治水的话题。“《禹贡》:治梁及岐。《尔雅》:吕梁晋望。吕不韦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孟门,黄河古渡,骨脊山西约100华里,可见当时黄河水患是怎样的泛滥成灾。登高望远,大禹就在骨脊山上调兵遣将,开始了他数十年的治水生涯。

脱贫攻坚战需要的就是大禹治水精神,大禹精神有如临县曲峪“十二连城”的千年古柏一样,坚强挺拔,高耸入云,这是一幅诠释黄土高原人顽强生命力、生生不息的震撼人心的宏大画面,这就是我们“吕梁精神”的生动体现!

走出大山,坚决地公式出一条出路来,市委书记李正印带领市委一班人在思考、在谋划、在行动。当然出路不是简单地拍脑袋和异想天开,而是决策者思想、学识、胆略、谋略、耐力、以及感情投入和性格特征综合素质的考量,找准了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就有如茫茫黑夜中找到了希望的曙光。

护工出山,就是吕梁找准的扶贫攻坚的三大品牌之一,几年间几十次护工欢送其实就是誓师大会,每一次都是书记、市长亲自送行,鼓劲、激励,这种求真务实、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无疑是在向各级政府和吕梁360万人民传递一种强烈的信号,这是转变陈旧观念的一种表率和引领。从根本上说,战争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当各级政府、第一书记、下乡干部、村官们在扶贫攻坚中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时,他们其实也在重塑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我们的吕梁精神。

对吕梁的妇女们来说,护工出山,其实就是一则关于漂泊和远航的故事。最初的基调似乎有点迷茫,极目天涯,云水茫茫,何处才是生命价值的起点。城市的景观又是那样瑰丽而新奇,高楼林立,连日出日落也不像村头看到的那样单调乏味。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那些新鲜的概念:康养、出国、护照、房价、股票、学区房、托福等等,她们都想攒了一笔钱回老家,在县城买房、供孩子上大学、或者在老家拾掇自己的农家小院,用砖墙圈起一块不小的院落,和城里人一样过着悠然、自在的小日子。

她们走出了大山,呼吸到了城市新鲜的气息,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门槛。马金莲今年35岁,来自柳林的黄河边上,见惯了河水的风平浪静和波涛汹涌,但因家庭贫困,那几年红枣又连年不收,她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她和村里不念书的女孩子一样,到外面打工是首选,所谓志向就是再找个自己心仪的男人嫁过去,相夫教子就也算了结一生,这是大部分吕梁婆姨们的人生轨迹。马金莲饭店、宾馆、家务都做过,没见过大钱的她每月1000多元已是很满足了。但很快,小日子就被孩子的一场大病打击得七零八落,花了十几万的积蓄不说还欠了几十万的债。她灰心丧气,几乎崩溃。但转机来了,是一次吕梁山护工培训点燃了她实现自身价值的激情,但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里人时,引发了一场家庭大战,公公担心被传销洗脑,老公说出狠话,要当护工就先离婚,甚至微信拉黑了她。但马金莲决心已下,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要考上大学,还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本事去闯人生,市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感动她、支持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走了出去,在北京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家政工作。二年下来收入增加了,家庭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致富路,眼界开阔了,她没有忘记家乡的姐妹们,很快就筹建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宣传、培训、介绍,几年共输出吕梁山护工1200多人,人均收入4000元,成为众人瞩目的典型。

三年后,以马金莲为原型的话剧《枣花》搬上了国家话剧院的大舞台,橘黄色灯光照射的背景上一轮红日喷薄日出,映照着骨脊山的轮廓,苍茫旷远,九曲黄河在崇山峻岭间绕弯而过,奔向大海。

脱贫,从根本上说就是让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市长王立伟说:“稳定的收入是驱动贫困户迈出大山的现实因素,掌握护工技能是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切实保证”。当“吕梁山护工”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成为一张出彩的名片、成为吕梁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的战果并获得山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时,荣誉的后面其实是坚强的意志、周密的组织和喜悦的泪水。

是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特别是妇女们,她们似乎并不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去干什么呢,普天之下,不都是要靠打工来养家糊口吗?外面人地生疏、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各类骗子很多,特别是很多时候挣下的钱犹如画中饼、水中月一样,看得到,拿不到,还落得一场官司,有什么用呢?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要真正立住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市委、市政府作为吕梁山护工的“娘家人”,该想到的都想到了。李正印书记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三句话:“要让吕梁山护工走出去,稳得住,干得好!”市政府为此出台了培训五年规划、就业培训实施办法、促进转移就业扶贫的三个纲领性文件,各职能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保障措施,建立联络部、服务站,县、乡政府、第一书记、村官,包村干部,上上下下开展了护工家庭贴心服务,促进了妇女走出去就业的积极性。解决包括百姓思想改变的深层次脱贫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各部门精准脱贫工作的考核目标,所有精准到位的工作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诚信勤劳。为了全方位保驾护航,市政府与北京、上海、太原等地家政服务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了六个服务部十七个服务站,建立了党支部、妇联、团委,工会以及法律援助中心。

有了娘家人的无微不至的呵护,过去天天围着锅台、孩子、老公的“三转”婆姨们耳闻目睹,思想观念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走向城市,走向繁荣,她们的脚下不再是祖祖辈辈赖以安生立命的黄土地,而是喧闹的城市,城市虽不像黄土地那样安稳坚实,却令人憧憬,令人兴奋不已。

2019年9月,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吕梁赛区在离石开幕,在火炬手传递中,一个英姿飒爽的女青年,身着运动装、手拿火炬,矫健的身影吸引了众人注视的目光,她是许艳平,十三届山西省人大代表。许艳平来自于临县一个贫困家庭,初中毕业后,摆过水果摊子,做过保洁员,每月1500的收入在当地已经是很不错了,小日子似乎过得很知足。在参加了一期市里组织的护工培训后,她不再满足于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二亩土地一头牛”的传统日子,有了闯出去,打下自己的一片天下,实现人生价值的雄心壮志。她毅然辞去现有工作,走出薛公岭,到太原当了月嫂。由于她对婴儿的细心照料、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半年下来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金牌月嫂”。对婴儿的养育她有自己的体会:“婴儿不会说话但不等于没有诉求,孩子每一次哭闹,每一个表情,都是在表达他们的需要,我们必须弄懂,才能使孩子开心,健康成长。”她不耻下问到处请教、夜晚查找资料,掌握了许多周到细微的育儿知识,这些知识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可,许艳平获得了财富,也收获了自信,成为“吕梁山护工”的榜样被广泛宣传,被评为“感动吕梁”2017年度人物。走出大山的她同样没有忘记家乡的姐妹们,她注册了吕梁市艳萍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先后培训妇女200多人,使120多人走上了城市的就业岗位,100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在吕梁体育馆的外场地上,火炬在熊熊燃烧,许艳梅激情而自信地在前面领跑,她身后仿佛簇拥着一大群姐妹们,马金莲、王林娥、马建英、秦玉莲、李秀梅、吕冬梅、田新梅、古秀英、王玉珍、王四珍、刘乃春……她们挂着“吕梁山护工”的胸牌,自信地走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传承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弘扬着大禹治水的精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来自十三个县市区的吕梁山护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定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无愧于时代赋予她们的那个美丽而温馨名字:“十三妹”。

吕梁是一个英雄的代名词,不仅缘于《吕梁英雄传》,也缘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在离石后瓦窑坡村的一通明景泰年的古碑上,依稀可见碑文:“北靠吕梁山之佛远,巍雄万丈,先贤有道:禹圣治水而经临前王避暑之境,系地脉而相通其形势……”。这是碑文中关键的29个字,稍稍翻译一下就令人振奋不已。吕梁山即骨脊山,“先贤”当指尧舜,后一句的“前王”,固然也是指尧舜,“禹圣治水”“避暑之境”,不仅又一次证实了大禹骨脊山治水的历史功绩,也佐证了以骨脊山为首的庞泉沟、北武当山、孝文山、云顶山地区,历来为帝王避暑、百姓养生的“官地山”青山绿水的中心地理位置。

正是吕梁山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吕梁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生命品格,吕梁山护工的扶贫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扶贫要扶志,扶贫更要扶智,这是近年来相当时尚的一句话,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总结扶贫工作时的经典语言。不难理解,“志”是精神状态,“智”当然就是知识技能。为了志、智齐下,山西医科大汾阳医学院等11所院校被定为“吕梁山护工“定点培训学校,政府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完善,突出专业、特色教学,开设精品班、订单班、快慢班;课程设置上充实了“吕梁山护工”品牌,法律、法规、军训、国学、微电影、礼仪、普通话、康复理疗、急救等都设定了专门课程。早在2015年政府就推出了吕梁山护工免费培训脱贫计划,市政府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提供政策、制度、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目标就是“一人培训、全家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几年来共培训护工50000多人,有26000人走出大山实现了就业。过去的“三转”婆姨们,做完家务就是串门、聊天、晒太阳、打麻将,家长里短,闲话满村,今天变成了有理想、有抱负、有技能、有信心、有勇气的“十三妹”,带着专业护工技能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圆了致富梦。

在北京航空学院北航社区,有一幅书法作品,笔迹苍劲有力,饱含感情,为一位离休教授书写,题目是《赞我家保姆王四珍》,不妨读一下:“吕梁保姆王四珍,有颗忠厚善良心;热情服务很周到,不谋私利只为人,全家满意她超群,从不自满向前进;节假休息做好事,抽空专心学英文……” 热情洋溢的诗文印证着吕梁山护工的诚信、勤劳和专业。王四珍是首批走出大山的吕梁山护工,2016年在北京就业至今已经四年,在外打拼,王四珍始终不忘家乡的嘱托,认真践行“用心服务”的宗旨,不仅收入越来越高,家庭彻底脱了贫走上小康,而且自己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得到了雇主一家的肯定和赞誉。她远在北京十分关注千里之外的护工技能大赛,情不自禁地打电话给参加比赛的姐妹们:“看到姐妹们这么优秀,我打心眼儿里高兴。事实证明,我们能走出大山,也能登上舞台!”

就在骨脊山下,吕梁护工的故事既荡气回肠,又激情高涨。市人社局的朋友告诉我,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开展的养老陪护、病患陪护、月嫂育儿嫂、家政保洁为内容的培训,都要经过统一考试,在取得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核发的《护理员证》和家政《等级证》才能毕业。许多妇女正是参加了这样的培训才有了到大城市就业的资格,她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出彩的人生。马金莲就是经过培训和自身努力,在北京从一名保洁员干起,风里来雨里去,任劳任怨,成长为家政公司的业务经理,在取得第一线和管理岗位工作经验后,于2017年返乡创办了自己的家政公司,2018年又创办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700余人,帮助900余人就业,带动200多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10月17日,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马金莲代表吕梁山护工荣获了“奋进奖”,成为全国的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36岁的许连红来自中阳县一个贫困山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丈夫的一场大病掏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欠下外债。除了照顾丈夫、看护小孩,许连红还得去打零工维持日常开支,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是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一再动员她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的。在丈夫的支持和帮扶责任人的鼓舞下,许连红走进了吕梁山护工的培训课堂。通过认真学习和培训,许连红彻底改变了自已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观念,培训一结束便去了北京。吕梁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和“诚信、勤劳、专业”服务使她很快进入角色,第一次上岗一个月就挣到了5000元。她凭借精湛的护理技能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成了吕梁山特别抢手的护工,拿她自己的话说,她现在的工资比村里的男人打工还挣得多,日子是越过越有红火。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日天下》推出的系列报道《摆脱贫困:十万护工出吕梁》中,有一段这样的评述:无数个“三转女人”不仅走出大山当护工,而且有的已经开始自主创业,创办了自己的护工培训公司,她们一次次刷新着世人对“三转女人”的看法,更赋予吕梁精神以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

“收倒秋,就进城;干啥去,当护工;为了啥,要脱贫;行不行?行”!这句顺口溜通俗易懂,直抵参加吕梁山护工欢送大会所有与会者期盼与憧憬交织的心,寄托着市委书记李正印对广大吕梁护工的深情勉励,这种勉励不是官样讲话稿,也不是临场发挥的口号,而是透露着一个共产党员发至内心深处的大情怀。

如果我们从更细微的角度来审视吕梁的扶贫攻坚,就会发现无论从高层设计、政策制定、措施落实、目标制定,还是激励机制、责任考核、奖励处罚,一路走来无不体现出缜密而冷静地思考。我们来看看细节:培训—-零风险、零投资、回报高,每人2800的培训费,甚至发放交通费,上岗补贴,每人一个拉杆箱;上岗—-与50余家家政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具有广阔的市场;保障—-组建了驻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服务部、服务站,随时支持和受理护工们的诉求;信息—-建立了吕梁山护工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软件,实现了大数据、大网络平台;收入—-护工平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每月8800元……,细节决定成败,如此细致入微的管理和服务,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参与战斗的所有指战员包括我们的吕梁山护工,有如英雄大禹在骨脊山、高原悬湖战洪魔,可以想见在他们心中始终涌动着一股奋斗激情,这是一种为民谋福,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的浩然大气,大禹当年“手足膑邸”、“三过家门而不入”,需要的就是一种倚天仗剑和伟岸雄起的英雄气概,吕梁的护工出山、绿色生态、光伏电源三大战役张扬着生命的活力,一样的生机勃勃!这是一幅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吕梁人顽强拼搏的自然画面。

为了这片青山绿水和美丽家园,吕梁人的心永远不会离去,即使远在他乡,但传统的乡土意识拴系着他们,这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有他们世世代代的奋斗和追求,也有他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是非恩怨,农业文明形成的民族性格中,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坚守和耕耘,而不是漂泊天涯的狂放和浪漫,他们留恋脚下的一方乡土,在远在外乡的拼搏中,除了生命智慧和意志力的张扬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吕梁情怀的精神世界,在扶贫攻坚、致富小康面前,共同交织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坚韧的吕梁精神。

九月吕梁,重阳秋景,色彩斑斓,站在凤山公园眺望东北方的小东川,峰峦叠嶂,云蒸雾罩,骨脊山身姿剑气如虹,有关她的故事还会讲下去,一个吕梁再现辉煌的日子当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