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柳林县狠抓饮水安全工作,统筹实施旱井水水质净化、自来水延网扩面和中部引黄柳林县域小水网配套三大饮水提质工程。目前,总投资3.5亿元的旱井水净化和延网扩面项目全部竣工通水,总投资13.5亿元的中部引黄项目前期工作接近尾声,与万家寨水务集团确定合作意向,2021年全面启动建设,年底建成受益,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彻底改善,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饮水问题创造了经验做法。
精细化调研,科学谋划到位。提高农村饮水质量,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科学规划是关键,精细化调研是基础。在调研组织上集中强兵。明确县水利局牵头,局班子成员分片包抓,抽调骨干力量、聘请专业人员全程参与,各乡镇分管扶贫领导、水利站站长配合,强化了调研力量。在调研过程中同步指导。去年封冻期间和今年疫情期间,相关人员克服困难,通过白天调研、晚上总结,建立县政府分管领导、水利局相关人员线上会商研判机制,不断完善思路,切实保证了效率和质量。在调研对象上全员覆盖。逐村逐户过筛子,逐点逐网查问题,全面掌握了“高氟水、苦咸水、旱井水、吃水难”等问题的分布区域和含量。全县需饮水提质的共涉及15个乡镇、3.55万户居民,其中:饮用旱井水需净化水质的,共涉及10个乡镇1.05万户居民;水源不稳定、管网老化等需要提质增效的,共涉及15个乡镇95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的2.5万户居民。在调研谋划上分类定策。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活生产用水特点,结合专家意见,采取三种模式同时推进。针对部分居住分散、人口少且习惯饮用旱井水的村庄,每户加装旱井水质净化设备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对适宜延网扩面标准化建设的区域,按照能联网的不单村、能扩建的不新建、单村变联网、小网变大网“四条原则”,采取县城自来水管网延伸、引横泉水库水源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利用黄河水源依托集供站延网扩面和统筹抗旱应急水源延网扩面、联村集供、单村集供等方式实现全覆盖;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实施山西大水网中部引黄柳林县战略后备水源工程,向工业企业和采煤漏水区群众提供长期稳定的水源,彻底改变部分群众饮用旱井水的历史,为“十四五”期间柳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项目化推进,机制健全到位。完善的机制是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支撑。建立责任压实机制。明确县水利局负责饮水提质工程前期手续、管材及净化设备采购、施工设计、行业指导管理等工作,乡镇负责主管网土建开挖、组织村民实施入户管沟开挖工程、矛盾调处等,做到了任务清、责任清。建立资金筹措机制。采取向上争取一块、涉农资金整合一块、辖区煤炭企业投资入股一块、引进企业股权合作入股一块、财政兜底等途径,着力破解项目发展的资金“瓶颈”。县政府积极争取到国债直达资金500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00万元;中部引黄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采取股权合作模式,达成与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合作,双方按照1:9比例出资,折合后相当于引进资金 12.15亿元;剩余资金根据工程决算审计财政兜底解决。建立项目提速机制。倒排项目工期、细化节点责任,对照节点统筹调度,按形象进度全县一条龙排队,表现差的通报批评,并现场约谈,通过倒逼责任落实,推动项目提速。同时,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高家沟乡“进村入户抓发动、因地制宜拿标准、乡村协作定管线”的办法,在工程立项后立即动员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建立科学建管机制。出台了《柳林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柳林县农村供水工程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柳林县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重点对农村吃水价格每吨超过3元的,政府予以补贴,实现了城乡用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管“五同标准”。成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心,并在乡镇试点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监督管理所属乡镇的饮水工程运行。建立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切实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农村饮水提质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让老百姓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全力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改善,更好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
(景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