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惠月
王捧平是石楼县广播电视台驻曹家垣乡下庄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自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王捧平同志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扶贫帮困和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新思路,扎实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各项扶贫帮困工作,为共创稳定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作为扶贫工作队长,他深知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消除贫困、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任重道远,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奋斗攻坚过程。
深入调查研究
谋划扶贫工作新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下庄村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王捧平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作物种植等情况;经常走村串户,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一起促膝谈心,了解村民的家庭收支情况和家中疾苦,悉心听取村里老干部老党员对扶贫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与村干部一道商讨研究脱贫致富的新路,千方百计争取各项扶贫建设资金,协助解决村里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地摸底,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下庄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计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王队长的认真大概是出了名的,驻村之后,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村民100余人次,从中了解分析了农村致贫、致困、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做到边调查研究,边宣传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边思考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详细制定了驻村工作队年度计划、帮扶工作台账及贫困户帮扶计划、下庄村精准扶贫规划等,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资料。
与民同忧 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捧平始终将帮扶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事事带头。到下庄村后,看到山区农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决心要尽己所能,为群众多办几件实事。王捧平把下庄村的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下庄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他严于律己,生活淳朴节约,不搞特殊化;他不辞辛苦,与村干部一起座谈,倾听群众的呼声,把群众普遍关心的饮水难、行路难、通车难等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解决的问题。他严格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参照“八不准”标准,“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原则,结合每户实际情况,重新对贫困户核实登记。与曹家垣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干部及时沟通对接,研究帮扶政策、措施。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完善扶贫工作手册,下发政策牌、明白卡,签订责任状,积极推进扶贫工作。
王捧平自2015年任下乡队长以来,每年春节和“七一”前夕,都要带领工作队人员和帮扶干部一起赶赴下庄村对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在走访慰问过程中,不仅将慰问金送到每一户慰问对象手中,还亲切地与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通过这样的访贫问寒送温暖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群众中,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增添了早日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真情扶贫 与帮扶户拉上了“亲戚”
村民苏班儿在打窑洞的过程中受伤,王捧平个人捐款800元,并组织单位全体人员为苏班儿捐款,并将5450元的爱心款送到伤者手中。在日常的走访中,王捧平总是以一位“亲戚”的角色深入贫困户家中,每进一次城便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肉、菜等,逢年过节还对自己的帮扶对象每户送上200元的慰问金。今年,苏国林的妻子不幸去世,王捧平为他们送去了1000元的慰问金。村里的人都说,王队长是我们的“贴心人”。
分类施策 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为确保全村贫困户如期脱贫,“亲戚”们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滴灌“管道”的疏导作用,集中各种资源,对症下药、攻坚克难,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软硬兼施,补齐短板,结合交通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异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医疗卫生事业、富民产业等任务,把任务明确到户,靠实到人,从内容上精准扶贫,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把关制定和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将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全面细化;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硬件强化和软件提升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把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工作做细做实做足,做到减贫内容精准到人,确保完成减贫任务。
王捧平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长,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苦干,在脱贫致富的行程中积极作为,致富路上书写的是群众致富的希望。面对下庄村精准扶贫工作稳中有进,他从不止步,更不自满,正如他所说的“责任使命在肩头,脱贫致富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