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脱贫攻坚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牢兜底“保障网”

□ 梁 瑜

2020年柳林县千方百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针对春节后部分农民工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现象,全县对未就业的贫困户按照每户1人的兜底安置原则,对全县未脱贫的63户贫困户实施托底安置59户59人,保障了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稳定增收。

救助是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了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廉租房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对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市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工作快速进步,但新时代条件下,社会救助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涉及面广、人员复杂,且人户分离,其隐性收入、家庭财产和就业情况难以准确掌握,难界定申请对象的实际收入和确定补助标准。少数低保对象认定不够准确,部门间数据联网和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有效沟通,或有部分低保对象缺乏诚信,不能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和财产等,从而影响了低保对象认定的准确性。

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织牢民生底线的“保障网”,应确保科学测算收入和准确界定低保对象。由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类别繁杂,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农作物的地域亩产量、扶养费支出比例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框算,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的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过程的投入费用,以利计算出实际收入。

要尽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与比对机制。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动态性,因此应尽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与比对机制,明确公安、房产、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人社、财政、农机、金融、民政等部门无偿提供信息的责任,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和固定下来。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城乡救助模式。目前社会救助主要采取“授人以鱼”的直接救助方式,这是保障社会广大弱势群体特别是保障重病重残对象、五保对象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必要措施,但是针对救助群体中生存技能低下、有劳动能力的那一批群体,应纵深拓展救助内涵,通过组织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并通过提供合适的岗位,安排劳动就业等办法,让这部分对象凭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退保,从根本上杜绝“养懒汉”“铁饭碗”等不良现象,实现深层次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