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船,一排排,
横渡黄河向前开。
红军东征到吕梁,
三交住下周恩来。
这是一首至今流传在柳林县三交镇一带的民谣。三交镇三交村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古村落,位于秦晋两省四县交界处,依托黄河古渡、水陆码头的优势,自古以来一直是商贸重镇,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1936年2月21日,红一军团强渡黄河从柳林县三交镇(原中阳县)坪上登陆,迅速占领三交、留誉等重镇及周边地区。2月23日,毛泽民、周恩来、黄石山等同志,踏着厚厚的积雪,从陕西绥德县沟口渡河来到三交镇,住在“三合成商行”(现三交供销社旧址)。
周恩来同志一到三交镇就接见了群众代表李文才,向他了解了三交镇人民的生活疾苦,抗日打顽的情绪,并组织了工作队、宣传队和保卫队,深入村庄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让群众了解我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和红军的革命纪律。
1936年2月26日,在周恩来的指导下,阎红彦三十军警戒,贺天云、黄石山等中阳县工委领导主持,在三交镇老爷庙举行了群众选举大会,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选举石滩则村威望很高的贫苦农民李文才为主席,选举黄石山为副主席,高立三为军事委员,李文信为财政委员,李凤鸣为肃反委员,刘中杰为粮食委员。同时还组建了工会、妇联、青年团等群众性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
李文才的孙子李庭光说:“当时选举结束后,爷爷找到周恩来副主席说‘我这个泥腿子,怎能当主席呢’。‘能当,能当’,周恩来紧紧握住爷爷的手鼓励他说‘咱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政权,这印把子就得靠你这样的泥腿子来掌啊!’”。
李文才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鼓励,浑身热血沸腾,充满了无限的干劲,勇敢地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他带领群众打土豪斗劣绅,狠斗了残酷欺压群众的恶霸刘国正、刘养奎等,镇压了平时依仗敌人势力为非作歹的地痞流氓。
期间,周恩来亲自把没收来的50万公斤粮食、几万公斤红枣和几千件衣服,公公道道地分给了当地群众。老百姓激动地说:“祖祖辈辈在黄河边上种庄稼,谁也没吃过一顿饱饭;世世代代在山上栽枣树,谁也没堂堂正正地尝过一颗枣。只有共产党来了,三交人民才闻到了小米香,尝到了红枣甜。”
看到红军是穷苦百姓的军队,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没几天,300多名新战士就被补充到新编三十军,并成立了中阳县游击队。同时在当地发展了党员,成立了支部。
周恩来住了一星期,临行前开了一次会,指示红色政权领导要充分依靠群众,注意工作方法和生活作风。一定要注意搞好党的统一战线,动员青壮年积极参军,要注意敌情,及时地掌握敌人动向。开完会,周恩来乘坐小木船,从三交顺流回到清涧的西辛关。
追忆峥嵘岁月,不忘初心使命。近年来,柳林县三交镇党委紧紧围绕“一黄两红”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振兴红枣产业,带领当地老百姓走出了贫困,走向幸福新生活。镇长穆彦生说:“我们要始终坚持革命教育走在前,革命精神走在前,革命实践走在前的三个‘走在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实施党建+农业,党建+红色,党建+红枣的发展模式,把担当作为、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为下一步巩固脱贫攻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