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心系“教育” 擦亮军人品牌

——记军队转业干部李全

□ 马智勇

清健、挺拔,眉宇间闪烁着真诚,言谈举止中彰显着干练,坐立间更见军人的姿态。这是吕梁市文水县众成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校长李全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2004年,李全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部队培养教育我这么多年,不但历练了我的工作能力,还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作为一名军人,在转业问题上,应该有更高的觉悟。最终,他选择了到学校工作。”提起为何选择教育事业,李全说:“母亲一辈子当老师当校长,我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当兵后母亲退休仍然开办学校,一心扑在教育上,很理解母亲的执着与困难,总想着要为老人做些什么,于是回来给母亲搭把手,也算留在老人身边敬敬孝心。”

李全的母亲成绛卿老师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退休后创办了民办学校——众成中学,直到现在,80多岁了还坚守在教育一线,被称为文水的“教育常青树”。就这样,他带着学校员工干了起来,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完成了从部队干部到地方创业者的角色转换。

“只要始终带着军人的精气神和品格,人生‘新战场’同样精彩!”李全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他和学校班子成员努力回答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十多年来,作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众成中学全体教师践行“六讲原则”:对事业讲奉献、对学校讲责任、对学生讲爱心、对工作讲效率、对同仁讲友情、对自己讲自律。坚持每周四的组织学习日,十几年雷打不动,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支部建设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常态化。全校党员由最初的3人已发展为9人,入党积极分子30多人。李全坚信:健康的师德师风可以带来良好的教风学风,具有好品行的老师才能教出好学生。已经当上支部组织委员的党锐老师就是一位好语文教师,教学能手,连年被学生评为“最喜欢的老师”,李全抓住优秀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一批如任兴华、武志勇等优秀教师纷纷比学赶超,脱颖而出,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德治校更以诚待人,他带着老师们辗转洋思中学学习、北师大培训、永威中学取经……他经常与员工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关心员工生活,凡是员工家中有红白喜事都组织慰问。

一日为兵终身姓“军”。虽然已经转业,但对于李全来说,“军人”这个词依然刻在他的脑海中,仍在用军事技能服务学校管理。“学军人风采,强自身素质”为主题的军训活动,每年新生入学,军训他必搞。每次开营,他必讲:希望同学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训练中磨练意志,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文水县,众成中学的亮点是艺术教育,学校管理严格是全县出了名的,这其中有李全引入的军事化因素。学校的生源较复杂,入校时部分孩子的基础不扎实,学习和卫生等日常习惯养成较差。学校培养学生的直接目的就是以学生高素质发展为主,引进军事化因素就是以“军魂”作为育人的主要精神,李全说:“学校注重在纪律上、习惯上下功夫,把好学生发展的方向盘。”他亲自为学生制定“十荣十耻”,规范学生行为;他以部队要求宿舍准军事化管理,东西摆放、作息出操、讲究卫生等方面都做了细化;每周实行评比,让流动红旗动起来,激励后进转先进。“准军事化管理教育”是有表情和温度的,只有以饱满的爱去付出,才会从孩子们身上看到意想不到的亮光。学生弓二元入学时习惯不太好,父母发愁。住校后李全给孩子做了“重点记号”,用自己的军人气质严格管教他,三年“不离不弃”,弓二元终于考入南昌的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学着当年帮他的“李老师”参军报国。学生张悦学舞蹈专业,考入大学后在校时入伍。每年征兵,李全带着特殊的感情给“有志青年做动员”,学校每年都有10多人在校生入伍参军,许多孩子入伍后上了军校或者留在了部队。学生何贤就是众成中学送出的“兵”,经过部队这所大熔炉历练,转业后他现在已经是一位不错的企业家。

从军旅到教育,20多年的成长与跨越,每一个脚印都有着独有的记忆,都转化为时代的“责任”与精彩。李全和学校团队努力带领众成中学跨入全县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之列:16年来,共有6900余名学生考入大学,涌现出像张育风、石宏根、常耀杰等200余名研究生。众成中学连年受到上级的表彰,荣获“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民办教育优秀单位”“吕梁市优质民办学校”……被社会和家长誉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学校”“充分发展学生特长的学校”……

转业意味着创业。李全的梦想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忘当年参军的初心,继续带着军人的精神前进。军人的精神就是战斗精神,“无论我身处何地,都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不丢咱当兵人的脸。无论在哪,永葆军人本色,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时刻准备冲锋陷阵!”

这,就是一位转业干部敢于担当的军人情怀。不同的战场,不变的军魂,李全将一如既往用实干担当擦亮军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