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史增信、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全党同志增强信仰信念信心,信守初心使命,进一步把信仰信念信心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实际行动。
铸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党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从此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始终锚定这个理想,从未动摇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深刻指出:“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一百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信仰献出了宝贵生命,李大钊信仰马克思主义,他追求“庶民的胜利”,为此英勇献身也在所不惜;夏明翰认定共产主义是真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方志敏信仰共产主义,在敌人的百般折磨下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老人帅孟奇对共产党忠贞不渝,“为信仰而苦,为信仰而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他们有信心、有力量,更使他们成为国之骄傲、民之英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
坚定信仰者,矢志不渝搞事业,信仰迷失者,走向歧途不归路。回顾创立中国共产党的13名代表的曲折经历、迥异结局,以毛泽东、董必武为代表的信仰坚定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奋斗创立了新中国,而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信仰迷失、背离初心,背信弃义叛党投敌。
学史增信,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勇敢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壮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与从小立志救国的邓颖超,以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相依相伴,携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当代,我们有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也有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一线奉献自我的“时代楷模”黄文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有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95岁老党员张富清,一辈子恪尽职守、扎根山区、为民造福,反观一些“老虎”、“苍蝇”等贪官,出现贪污、腐败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问题。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才能坚强有力、无坚不摧;一名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心胸开阔、勇往直前。
我们共产党人的信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近代中华民族为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学史增信,就是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学史增信,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并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繁重任务的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对信念的坚守,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聚合强大的行动力量。
凝心——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它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在奋进中充满力量。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百年的持续奋斗,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信心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勇于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具有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的信心来自伟大的中国人民,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的信心来自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学史增信,要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坚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新长征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抱定必胜信念,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笃行——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入党誓言终生信守
对信仰、信念、信心的坚定,即是信守,最终都要落脚于不忘初心、担当使命这一实践行动上。新时代要迎接新挑战,必须更加重视在实践中筑牢信仰信念信心之基,唯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方能守初心担使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奋斗精神,勇于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勇斗病毒,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在医院“红区”托起生命之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无畏担当、坚守岗位,在城市乡村筑牢防控堡垒;全国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在家庭阵地共护美好家园;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心手相连,在平凡的世界汇起爱的伟力。14亿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信念。
一句誓言,终身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学史增信,就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信心,勇于战胜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