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洋
盛夏时节,吕梁山上草木葱郁,处处都可以看到植被茂盛、绿意浓浓。
6月22日,记者来到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一进村口一条清澈见底的文峪河流淌而过,整个村落背靠卧龙山下,站在高高的山岗眺望而下,古老的村落与新修建的村落星罗棋布、井然有序,形状就像是一艘远洋的“航母”载着乡亲们奔向幸福的远方。
这依山傍水的“鱼米之乡”,恰似“世外桃源”一般,点缀在山河之间。
抚今追昔,回忆峥嵘岁月
古老的村落总有它动人的故事。东社是历史古镇,曾经是交城“四大古镇”之首,长期为镇、乡、区等政府所在地,1937年前为东社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交城县第三区区公所驻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为东社乡,周平人民公社、钢铁人民公社、东社人民公社驻地等,当时有乡政府、供销社、新华书店、粮站、食品站、邮电所、银行、副食加工厂、木业社等。
利害相随,东社村由于后期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街区,呈现着真实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这些遗址如今都基本保存完好。
东社村曾经有关帝庙、东西观音堂、孤神庙、药王庙、城隍庙、河神庙、东西庑殿、天主堂等大小10余座,在1937年日寇侵略前,它们包容开放,孝文帝的“孝”文化和弧突的“忠”文化在古镇汇合、交融,儒、释、道、天主教多元共享,和谐相处,到处飘散着历史文化的芳香。
红色遗迹在古镇更是星罗棋布,日本侵略中国后,东社及截岔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和地势成为防御和抗击日军的前沿阵地,是晋绥边区通往太原的枢纽和门户,是八分区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通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咽喉要道。
据东社村党支部书记张茂堂介绍,从1936年红军东征进驻东“开仓济贫”三天时间里,不仅宣传抗日思想,还打开公聚成粮店,开仓济贫。1937年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的试验地和活跃地,有战地动员会、山西牺盟会、工卫旅、决死队、太原成成中学、八路军120师、师生游击队、交城游击队、八行署、八分区、阎军骑兵第一师等成为国共合作,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屏障,期间发生了震惊山西的“东社事件”。
交城县抗日游击队于村内关帝庙成立,组建地方武装常芝青任县长,文水县抗日政府曾在东社长期驻扎,工作于张氏拔贡院,县长顾永田,领导文水的抗日斗争,东社相继经历了沦落为敌占区的煎熬,到1944年红军“夜袭东社”的战略反攻,才迫使日军于11月21日撤离东社。
最让东社村村民骄傲的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培育了自己优良的本土文化,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珍藏了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红色史料和传统文化。
东社记忆,重振古镇风韵
商贾云集,一时繁华的东社是交城商业重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古镇最辉煌时期。
当时东社车水马龙、买卖兴隆,村内卧龙街上,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各种店铺商号、作坊60余家,拥有以永茂盛、公聚成、吉义恒为首的粮店十几家,聚祥永和富兴恒当铺两家,有磨坊、油坊、骆驼店、车马店、绸缎店、染坊、客栈、饭店、杀坊、饼子铺、杂货店,中药铺、钉鞋铺、银行、警卡、税卡等,每天从东头到西头、石坡至油糕铺,驼铃不断,此起彼伏,熙来攘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素有“小北京”之美誉。
目前,该村现存的传统建筑独具一格,文化丰富,每一扇门后,都隐藏着神秘的往昔,每一道高墙,都讲述着传奇的历史。
它们有着强烈的区域性,而这种魅力则是古镇百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建筑材料及营造方式之差异的折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是古人给东社村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
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东社古镇必将成为交城山区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极具旅游价值。旅游规划工程负责人王建明对记者说:“我们正在修建一条通往卧龙山上的旅游栈道,全长380米左右,788个台阶,全段配备35个路灯,中间修建一个凉亭,山顶修建观景台,等到8月初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弘扬老区精神,致力桑梓腾飞。东社村民间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泥瓦匠、弹花匠、木匠、铁匠、石匠、修车匠等,手工、饮食、风俗、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多,其中村民解爱英堆绫技艺享誉三晋,她把丝绸变成浮雕并发展到极致,作品出类拔萃,多次获奖,成为山西省民间文艺美术大师,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交城堆绫刺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最近还荣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一等奖。
“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交城堆绫艺术,掌握堆绫技艺。保护、传承并创新交城堆绫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这是我终生的梦想。”解爱英说。
如今的东社村发展迅速,从辉煌到落寞再到燃起希望之火,这把火将会越烧越旺。
借鉴优势,打造红色旅游
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的热度近年来节节攀升,正逐渐成为热门出游的主题之一。
东社村青山绿水,村容村貌基础较好,通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商业文化、民俗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加彰显红色文化,建设独具特设的东社乡村记忆馆,复制抗日政府院落、东社战斗旧址、修缮一部分红色遗址、拍摄东社战斗微电影等工作。
通过打造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瞻仰革命先烈,感悟榜样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张茂堂一边走一边伸起手来比划着说:“这样就能带动全村1500余人享受红色旅游红利,我们还要把乡村记忆馆与红色景点同交城全域旅游相结合,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古镇旅游区和景点,为东社村的转型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以来,村里的变化焕然一新,村里修了路,修了房,环境也大幅度提升,这两年又依托村里的文化和红色资源优势搞起了红色旅游。
52岁的闫玉奎前些年一直外出打工,挣下的钱也刚够家里家外开支。这几年回到村里开始种地,还是没啥起色,这不赶上了村里打造红色旅游村,让老闫高兴地不得了,一合计:开个农家乐吧,自己家做门店又不用掏租金,划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期,老闫已经开始筹划开自己的农家乐,房子和鱼塘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村里把红色旅游这一块打造完成后一同开放。
“听老一辈人讲以前的东社村特别繁华,来往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作为东社本村人,我想继续发扬老一辈人的精神,让当时的光辉情景再现东社,这样我的农家乐也就不愁了。”老闫对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结合乡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把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与红色相融合的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配套开发生态休闲、农家乐等项目,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游客驻留时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最终实现美丽宜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农村。”交城县西社镇镇长闫宇宏说。
忆往昔,今非昔比。东社村这个古老的村落正在重现当年的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