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吕梁教育 周刊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下足“绣花功夫”

——文水县 “县管校聘”的实践与探索

图为吕梁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现场

八月,浓烈的暑热渐渐褪去,新学期的脚步也越来越近。走进文水县各中小学,部分高三年级已经开学。

学生说:“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明年就要高考了,我要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

教师说:“新学期我主动加压,精心准备教学工作,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大家积极调整好状态,带着新学期的希望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不仅如此,不少教师更是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曾经的“苦差事”如今大家抢着干。而这,正是得益于文水县激发教育队伍内生动力,促进教师科学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实施“县管校聘”的实践探索。

抓住“关键”

教师动起来 教育活起来

“动起来,一池活水。”这是文水县分管教育副县长,原教育科技局局长王金钟对“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经验的七字凝练。

“校长稳坐铁交椅,教师稳端铁饭碗。部分学校存在教职工‘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履职’现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王金钟一语道破当时的问题。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实行“县管校聘”成为顺应时代之举。

为了破除因陈守旧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顽疾痼瘴”,2019年5月,在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全省117个县(市、区)2020年要全部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后,文水县决定率先进行“县管校聘”改革。

但全县107所小学、18所初中、4584名在职在编教师,如此大体量的教师团队,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让大家心服口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金钟回忆着当时的过程:“我们决定从岗位编制、教师选聘、绩效工资、离岗退养、考勤管理五方面入手,在没有增量(不增加一分经费、不增加一个编制、不增加一个职称指标)、动存量(改革原有工资、岗位、职称的配置及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坚持不辞退一人、不开除一人,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为了让全县的“县管校聘”改革有规则、有制度,各学校每一项改革都有章可循。2019年5月以来,文水县委、县政府就“县管校聘”先后召开1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出台了中共文水县委、文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共文水县委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四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文水县教育科技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实施方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配套办法解释》等10多个配套实施方案,就“县管校聘”改革的岗位设置、教师聘用、考勤管理、绩效考核、退出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实施细则。

“在改革的过程中,县教科局及各学校的任何领导个人无权决定任何事,所有人事、制度、项目以及上述《实施细则》均由局党组会研究确定,按照制度抓落实,保证改革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王金钟说。

改革一年多来,全县共清退临时用工1900多名、教师主动辞职40多人、执行病假100多人、50岁以上教师退养100多人,改革过程中,不仅无人闹事上访,而且激发了教师干事创新的积极性。

在谈及全县“县管校聘”改革后的变化时,文水县文东新区学校体育教师周辉满脸激动:“改革后,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学校管理的风清气正,工作起来心情舒畅,特别是不适合在岗的高级职称教师实行离岗退养,给年轻教师提供了晋级晋职的机会,现在我们工作有劲头,更有奔头。”

扭住“龙头”

还权放权 能进能出

“原来教师找关系到后勤工作,没人愿意到一线代课。现在是争着抢着要去代课,甚至出现了三个教师去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过去是高级职称教师不代课但工资最高,没有职称的年轻教师工作量重,收入却很低。‘县管校聘’后,我们打破了职称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制,中教二级的年轻教师,原来每月挣7000多,现在每月能领到15000元到16000元。”对于“县管校聘”之后教师们的变化,文水县城镇中学校长张俊瑞最有发言权。

曾经与大多数地方一样,文水县也存在义务教育均衡成果难以巩固的情形——农村校生源流失、城乡、校际间差距难以缩小、“择校热”难降温,这些一直是难以破解的“顽疾”在文水县是如何“破冰”的呢?王金钟总结为——还权放权,能进能出。

文水县把原来学校的岗位编制由县编办、人社局、教科局、财政局共同审批的权利下放给了县教育科技局,通过县编制部门核定中小学教职工总量,县教育科技局统筹全县城乡教师管理,岗位编制统筹分配到校,实行动态调整,真正让教师由“学校人”变为“教育系统人”。

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该县严格控制非一线教师总量:高中(含中职)、初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总量分别按不低于本学校编制数或教职工数的85%、88%、92%的上限执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严格控制学校使用编外人员。对因布局调整,学生人数减少,编制出现富余,可少量调剂至公办幼儿园统筹使用。因布局调整、学校合并、教师分流形成的超职数现象,学校可按本人原岗位等级设置岗位,保留原待遇并逐步消化;严禁任何单位借用教师,严禁教师在编不在岗“吃空饷”。

编制确定了,编制统筹使用了,还需要配套强化优秀教师队伍的使用,这样改革才算是真正落地。文水县教科局把引进优秀人才,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作为“县管校聘”改革的配套措施来抓。对优秀教师、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山西师范大学应届公费师范本科毕业生给予最大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共招聘引进教师225名,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149人,硕士研究生18人,对符合条件、签约文水县高中工作的优秀教师一次性补贴10万元安家费。

在教师编制岗位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文水县创新举措,实施教师离岗退养政策。对年龄偏大、长期有病、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工作年限满30年或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在编在岗教师,实行离岗退养。离岗退养教师不再占用编制数。对于所代学科与职称所报科目不一致,未能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且教学成绩不达中等水平以上的,予以低聘或解聘。

对各学校临时代教、工勤和教辅等服务性人员,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纳入县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经费由县财政解决。

一年多来,全县共有100多名教师办理了离岗退养手续,清退临时用工19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直线下降,在文水城镇中学,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原来的27%下降到13%。空出的高级职称指标,为年轻有为、工作业绩突出的年轻教师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剑指“长效”

优绩优酬 激发活力

为打破“大锅饭”、平均分配的困局,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文水县还实行校长、教师“竞聘上岗”。按照《实施方案》,由学校实行三级聘任:一级聘任,由校长负责组织聘任教师;二级聘任,在选聘教师的基础上,由校长选聘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县直学校(幼儿园)副校长(副园长)由校长(园长)推荐,教科局考察聘任;三级聘任,由年级主任选聘科任教师 。

教师竞聘上岗则从学校内部竞聘逐步推行跨校竞聘,各学校通过成立教师考核评价委员会,择优选择教师,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农村教师,则通过竞聘上岗,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施展才能。同时,对内竞聘、跨校竞聘后仍未上岗的教师,待岗期超过12个月仍未竞聘上岗的教师,予以解聘。从源头上解决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履职’的顽疾。

实实在在的措施,受到校长、教师们的肯定和接受。“竞聘工作中,作为校长有五大自主权,即:副校长提名权、内设机构中层干部聘用权、教师聘用权、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权、经费使用权。权力的下放,给了我们改革的武器,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文水县城镇中学校长张俊锐说。

文水县城镇中学语文教师武竹冰最大的感触则是,通过竞聘上岗,每个教师思想上的变化很大,工作压力大了。如果不努力,教不出好成绩,就会下岗。以前是工作量不足很清闲,现在是工作满负荷也没有一句怨言;以前是大家争着抢着去后勤工作,现在是争着抢着到一线当老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县管校聘”的改革,让教师流动渠道畅通了,教师之间竞争公平了,自然形成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良性循环。

凝聚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强大气场,文水县把改革方案、考核细则、竞聘评聘全部交由各校进行讨论决策,按照“一把尺子量到底”要求,将教师业绩、考勤、工作量、师德摆到桌面上打分,把竞岗过程全程公开公示,切实做到每个环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通过考核,最终严格兑现各个岗位教师绩效工资的奖励分配、教学工作的量化考核等规章制度,促进了文水县教学质量质的提升。

“我们学校实行绩效考核一年多来,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明显加大,非一线工作人员最少的每月只能领3000多元,一线教师最多的能领16000多元,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文东新区学校校长王耐强亲身经历了本校的改革,对改革带来的变化体会深刻。

“‘县管校聘’真正把教育变成了一件单纯的事情。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传授知识上,对我们的从教生涯、教育观都是一次完善和升华。”一线的骨干教师们纷纷为文水县的教育改革点赞。

评价体系公平了,绩效考核也能拉开差距,老师们心态平衡,干劲足了,社会声誉随之好转。 谈到“县管校聘”改革,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雪宏对比改革前后:一是教育局由“抓权力”变成“放权力”;二是校长由“用人难”变成“选能人”;三是教师由“比关系”变成“比业绩”,特别是学校在用人方面,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编制管理”实现了“双向选择式的岗位吸引”,学校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用绣花的功夫发展教育,相信距离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定会越来越近。”赵雪宏如是说。轰轰烈烈的“县管校聘”改革,不仅展现出文水县全体教师的蓬勃朝气,更体现了我市实现教育均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李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