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兵丈夫”马慧鑫的“新闻情缘”

□ 段尚燕

“快睡觉,这半夜三点了你怎么又爬起来写稿子去了?”“嗯,刚在睡梦中突然有一个新想法,赶紧起来记录下来么。”他一骨碌爬了起来又坐在电脑旁敲起了键盘。30分钟后,他又悄悄地躺回到了床上。

上面说是我的丈夫马慧鑫。他在部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总爱写写画画,从部队到就业,从事的工作几乎和新闻挂不上钩,但是就是爱写,有什么好素材一经他的笔,就成了报端的好新闻。

“喂?孩子快生了,你什么时候回家?”终于接起来家里打来的电话,手机上已经显示这是第24个未接。从最初的提醒到催促,再到后来的责备,他的回答只有一句:“马上,忙完手头的活儿。”这一忙完就是十来天的不回家,其实单位离家挺近的,40多公里的路程,但有时候确实他连回家的这点时间都没有了。

“小马,现在有个材料,着急要,12点下班前完成。”嗯,明白。“你出手快,抓紧办。”部长办公室里这样一段对话。下个月我们单位要在公司党建月例会发言,你准备一下材料吧?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廉洁档案系统还是你复责;智慧党建你联系;下周去扶贫,你准备一下方案;党建阵地建设和一支部一特色的工作你牵头……“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对待工作他永远只有这样一句话,无论工作量多大,时间多紧,大材料、新闻稿、实施方案、技术培训,无所不能,全才跟进,只要答应的总能按时完成。

丈夫常说:一天为兵,终身是兵。特殊时期,工作量更是成倍增加,许多紧急文件必须及时呈送处理,联系落实,不能耽误,每天深夜他还坚守在岗,统计核对数据、分析研判形势、部署工作、撰写稿件……似乎他成了陀螺,停不下来了。“收到,随时待命。”他简短的六个字那么铿锵有力。

战斗在一线的他,目睹了扔下刚出生2天的孩子的父亲,临产妻子、父亲重病的大队长,爷爷去世回不了家的孙子,27岁推迟婚礼,父亲车祸无人照顾,勇于“让我上”调查摸底疑似接触人员的党员故事,他们坚守岗位,严防死守,留下了一幕又一幕的难忘场景,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在这样的时刻,有13年党龄的他不能后退。

抗疫一线上到处都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到了检测点就是检测员,帮助登记人员信息;去了交通线就是交通员,引导车辆停放;常常走路都在思考,每次采访完直接开始写稿,生怕脑海里一丝灵感瞬间消失,没有纸笔自己找,没有电脑四处借,他定下一条原则:沉在一线、俯下身子、亲身经历,让每一个岗位都成为自己战斗堡垒。不仅要用镜头定格抗疫瞬间,还要用笔去记录点滴故事,看着自己撰写的新闻稿件逐步刊发,连日来在各级媒体刊播稿件达70多篇,在让大家了解抗疫进展的同时,也传递着我们打赢必胜的信心决心。

转业后的丈夫依然没有放弃秉承的初心,经常行百里路去探访老革命,与先辈同吃同住,深入探究“故事”。“红色藏品就是可以触摸的红色历史,可以让我们年轻一代更全面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7月29日,他正在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讲述红色记忆馆馆长李恩魁35年来致力于收藏红色藏品的故事。每到周末无论多忙,他都要前往李恩魁红色记忆馆进行充电和学习,李恩魁是一名61岁的老兵,35年来收藏有2万余种共计10万余件的红色藏品,自费开设了8个展览分馆,接待参观10万余人次。先后自费前往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进行专题宣讲,传播红色文化1350余场次。

他居然和李恩魁成了好朋友,隔三差五电话不断,周末必定小聚,除了一起回忆光辉岁月,还研究如何将汾酒精神和红色文化相结合。他先后带领党员干部200余人深入李恩魁红色记忆馆、毛泽东纪念馆、抗大分校旧址等数十处革命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寻找初心,与老革命一同整理红色记忆碎片,一同体验先辈们为了民族复兴和新中国建立前赴后继的精神,先后撰写了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稿件124篇,先后被《山西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民兵》等媒体刊发。

肩上的责任,铸就了胸前的荣誉,柜子里塞满了他的各种奖章、奖状。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优秀士兵3次,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3次聘为特约记者、签约摄影师、3次优秀共产党员……他总说,是运气好,不足为奇。而我更知道,我的丈夫马慧鑫笔记本的厚度,也说明了他对“新闻情缘”的坚实。 (作者系孝义市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