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 郝燕惠

教育圈从来都不缺少热点,比如择校择班难,接送孩子难,补课费用高,学生负担重……一说到这些问题,家长就苦不堪言,我们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教育,不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教师同样以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作为自己毕生的荣耀,教育从来都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头等大事。

今年,教育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从“双减”落地,到“5+2延时托管服务”,日前,家庭教育促进法又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缺位监护人将受训诫。同时,教师法修订也将聚焦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提高各级各类教师学历要求,建立教师从业资格审核把关机制。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谓是针对性极强。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政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兴产物,所以它的实施家长众说纷纭,有赞成的,还有忧虑的。尊师重教不再是一句口号,因材施教也不再是个肥皂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多项互动的一个大工程。最失败的教育是家长越位,老师让位,学生缺位。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一个优秀的孩子,离不开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摄取的精华——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父母的言传身教。教育好学生,是老师的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最大的成功。

在教育路上,家长、老师、学生应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做父母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必修课,把孩子培养成健康的人,远比成才更重要。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误解是:父母得辅导孩子作业了,而忽略了养成教育才是根源所在。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爱护环境和东西的习惯,整理物品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大胆表达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解决问题的习惯,合作的习惯,慢慢地,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学以致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习惯一旦成为孩子的常态,从而形成家风,影响的可能就是几代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的阵地,众所周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台下挥洒的汗水完全靠父母的督促和孩子高度的自觉。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学校接受的都是同样的教育,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能百分之百掌握的孩子少之又少,能消化百分之九十的都是尖子生,能理解百分之八十的是中等生,似懂非懂之间的是中下生,而一知半解的是学困生,孩子在校时间是有限的,当天的知识不能吃透第二天的新知识必然会吃力,标准化教学的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所谓温故才能知新,新课程标准下,学校要完成总的教学目标,老师没有足够宽裕的时间反复巩固旧知识,不可能保证所有学生全部掌握,只要绝大部分孩子理解之后就要按教学计划继续进行,所以孩子真正的差距不在学校,而在课后,管不管孩子都会长大,但收成完全不同。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自觉,好习惯成就一生,优秀的背后是自觉,自律的背后是习惯。如果自己都做不到以身作则,如何要求孩子?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应酬多,还有的父母受自身知识的局限,觉得孩子在家学习自己无法进行辅导,有时和孩子沟通困难,有的孩子甚至拒绝和父母沟通,有时还会因学习和孩子闹得鸡飞狗跳,筋疲力尽,所以干脆选择了把孩子送出去校外辅导,殊不知,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在家作息规律,善始善终的孩子在学校也错不了,熊孩子在哪儿都是个捣蛋精,孩子在家的样子也是他在学校的样子,你今天不管,明天无视,后天无奈,之后寄希望于老师,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不要把老师想象成万能的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5+2=0”。只有双管齐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落实“双减”,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教育部同时要求,小学不得组织学生周考月考单元考,期末测试后不得公布学生成绩和名次,如果父母真的放养孩子,错误地理解“快乐教育”,错误地以为“双减”是减自己的责任,错误地以为孩子回家真的不需要学习了,和孩子一起开心地享受放学后的“美好时光”,你在游戏里过关斩将,孩子拿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家庭一派其乐融融,周考月考没有了,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本该在奠基的年龄虚度了光阴,你怎样游戏人生,人生就怎样无情的游戏你。你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孩子已经输在了家庭的起跑线上,优秀的孩子越来越优秀,学困生越来越下滑,学期结束,你看着孩子的成绩单作何感想?一学年结束,你又有何感想?

(作者单位:文水县第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