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今年我们在完成省政府‘12件民生实事’基础上,集中力量再办好‘5件民生实事’。市域内国有A级景区头道门票免费、市区公交车全民免费乘坐、全市医疗机构‘智慧医疗+5G协同诊疗’系统实现全覆盖……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让老百姓底气更足、笑脸更多、生活品质更高!”市“两会”确定的一揽子民生举措,实实在在把全市群众“暖”到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把对群众的承诺一一兑现,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近年来,全市聚焦民生、筑牢底线、综合施策,群众福祉显著增进。全市不断加大民生支出,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特殊人群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就业创出品牌,美丽幸福吕梁的底气更足、质量更高。2021年,全市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等持续发力改革,省、市16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落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当全市上下意气风发迈上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也有了高质量的期待,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目标才有奔头,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新的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来自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实事融进发展大规划,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狠抓落实,使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有机统一,实现良性循环。要坚持正确政绩观,精心谋事、潜心干事,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将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民生实事也要追求高质量。与群众的期盼相适应,与当前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相适应,民生实事也要办得质量更高、让群众更满意。“两会”立足全市实际,就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做出的改革部署,是我们当下民生工作的重点,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破难题,抢抓机遇夯基础,以实际成效高质量兑现市委对全市人民的承诺。要心怀为民情怀,认真对待群众诉求,带着感情用心解决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制定措施切实能够对症下药、药到有效。要着眼长远、锚定高质量,谋划周全,保持耐心和耐力,久久为功,把教育、医疗、就业等一件件民生实事真正办成群众想办成的样子。
小事情里有大情怀。“两会”确定的民生实事,既有教育、医疗等需要久久为功的大事情,也有关系群众出行、娱乐等的可立说立行的“小事”。小事虽小,却包含大情怀,令群众感到格外暖心。全市各级要抓大不放小,按期保质保量把“5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继续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利用好,把社区平台利用好,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进与群众的交流,聚焦群众最烦心的诸如停车难、物业收费不合理等身边小事,动脑筋、想办法、出实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
每一项民生决策,都与群众的幸福息息相关;每一件实事办成,温暖都流淌在群众心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付出,群众心里都有本账。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既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做好群众念兹在兹的身边小事,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自然会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