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经济专刊

增强“造血”功能 提升发展能力

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再创新高

本报讯 (记者 梁瑜) 方山县麻地会乡冯家庄村将承包合同到期的60亩集体机动地收回,由集体经营管理,种植玉米40亩、土豆20亩,增加集体收入2.4万元;石楼县东庄村利用村集体8亩空地在县医院附近建设综合性市场自主经营,实现村集体创收;方山县马坊镇赤坚岭村修建马铃薯窖公开租赁,年可增加村集体收益3万元。

乡村振兴以来,借助政策红利,我市集中在用地、信贷、产业发展等方面扶持脱贫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几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3425万元扶持9个县208个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216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在全部实现“破零”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96.44%。

据了解,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再创新高的主要路径有:利用土地等资源增加收入。充分利用集体的土地、山林、水面及荒山、荒坡、荒沟等资源,采取自主经营、公开发包、集体入股分红等方式积极增收。临县城庄镇城庄村利用300亩闲置集体土地,修建蔬菜大棚示范园区承包给种植户,年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柳林县薛村镇军渡村在军渡游泳馆建设中,以土地权入股30万元,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石楼县通过土地整合获取承包金,或者村集体以整合土地为股份参与土鸡散养、红枣酿酒等特色种养加项目分红,实现村集体收益全面增收。

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增加收入。对具有民俗传统文化、山水自然风光、红色革命圣地、历史人文资源的村,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主体参与等方式,开发休闲、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离石区枣林乡彩家庄村结合该村列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组建彩家庄村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和开发公司,由村集体负责运作,个户以24院房屋入股,通过影视拍摄、采风等,年可增加村集体收益4—5万元。

盘活现有资产增收。一是将现有闲置土地、办公用房、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发包、租赁或入股获取收益。这在全市13个县市区最为普遍。石楼县罗村镇沙窑村通过出租原旧学校,每年直接获取两万元租金收入;前山乡前山村对村旧学校改造后,以此为场地入股,吸引合作社开办集体红枣酿酒厂,聘请贫困户酿酒的方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与贫困户的互惠互赢。二是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村庄整治、集中居住点建设等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商贸设施、菜市场、三产经营用房等项目。汾阳市石家庄村就用废弃洗煤厂建出租用库房来增加村集体收入。

清理整顿“三资”增加集体收入。一些县把加强集体资源资产管理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紧紧抓住全省农村“三资”清理整顿和土地确权的有利时机,以回收村集体退耕还林和承包到期土地以及其他房屋、设施等资产为突破口,实现村集体“三资”保本增值,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石楼县裴沟乡、辛关乡在 “三资”清理整顿工作中,作为全县领退村集体土地最多的乡镇,两乡14个村委按照出让退耕协议,回收了村集体的退耕还林,通过国家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贴,增加了集体收入。龙交乡甘河村组织村民积极兑现承包到期土地合同14亩,为村集体获得了5500元的土地承包金收入。

立足区位优势增加集体收入。对集镇、城郊、靠厂的村,依托交通便利、人员密集等优势条件发展村级工商业,创建配套服务业,提高持续性收入;或者引进企业,增加集体收益。石楼县灵泉镇塔底村地处县城新建区,汇集全县部分初高中学校、多家机关单位、新建居民区、移民区,入住人口逐年大幅增加,成为县城目前最繁华地段,塔底党支部依托这一优势,征地拆迁,沿街面投资20万元,建立红白理事厅,以40000元/年进行转租,获得村集体资金积累逐年增长;龙台村委依托新建火车站前广场,筹资建立了宾馆、超市,通过商业运营增加集体收入。方山县积翠乡南虎滩村利用其高速出口绝佳的地理优势,为老传统酒业等企业设立屋顶广告牌收取租金作为集体收入。孝义市胜溪湖街道东许村充分依托城郊村交通便利优势,引进森明生态园和总投资22亿元的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占地费16万元。

村企联合发展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与致富能人、种养植大户联合,与民营企业联合,以现有资产入股或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智力支持等,增加集体收入。汾阳、石楼、交口、方山等县市都有一些村与大象合作共赢。汾阳市石庄镇镇政府出面整合该镇8个贫困村、脱贫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和市级包村领导5万元和第一书记2万元帮扶资金,全部打包入股,建立合作社,通过与大象合作养猪,8个脱贫村联合发展养殖增加村集体收益。石楼县和合乡土社村由村集体出让养猪场建设用地,工作队提供15万扶贫建设启动资金,脱贫户提供劳力,采用大象公司提供猪仔的“三固定五统一”的模式各方折股经营,获得集体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