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

□ 肖继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各地在革除农村陋习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低俗、不文明现象。比如: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婚丧嫁娶支出已经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人人反对、人人痛恨,却又被裹挟着,只能照办。很多人一辈子的积蓄,几乎全部用在了婚丧嫁娶上。推动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刻不容缓。

作为一名来自宣传战线的县级人大代表,我认为: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乡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所以在这里就如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以管好干部为基础,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制定详细的纪律规定,对宴席规模、宴请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要特别签订《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公开承诺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与此同时,基层党员干部要进村入户向群众充分宣传推进移风易俗,积极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

村、社区作为基层党组织,社区具有严密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可以以网格为单位普遍走访;行政村,可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走访座谈交流,劝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引导群众相信科学,自觉抵制和远离婚丧大操大办等情况,树立婚丧一切从简的思想,弘扬文明乡风。在此基础上,纪检部门要严格监督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违反规定的要给予诫勉约谈。党员干部是移风易俗的“领头羊”,只有打造一支思想先进、行端影正的队伍,才能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

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首先向党员宣传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向。让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自觉带头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

党员也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一分子,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生活中时刻保持和发扬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在群众中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党员应在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大力普及有关移风易俗的科学知识,促进文明新风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比如:将党员分片包户,采取以拉家常的方式,向群众传播好、解读好关于移风易俗的政策精神,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移风易俗的决心和要求,理解政策善意、领会政策精髓;采取以讲故事的方式,结合其他地区移风易俗的先进做法,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带来的种种好处,分析人情债带来的负担和危害,教育群众自觉摒弃旧习俗,树立新风尚;采取以现身说法的办法,同群众交流自己对移风易俗的认识和体会,引导他们先从认知上认同,再转化为自觉行动,让移风易俗工作在群众思想中扎根发芽。

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多平台、多形式加大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倡导新型婚俗观、丧葬观和生活观,在村、社区醒目位置、人员集中场所书写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栏等多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做到家喻户晓,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婚丧新办”倡导计划,推行集体吊唁、旅游结婚等文明的红白喜事的办理方式,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红白喜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完善制度保障,并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与此同时,组织开展系列活动,用先进文化和示范典型鼓舞人教育人引领人。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形式,努力营造勤俭节约、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移风易俗、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评选文明家庭、道德之星、乡贤等,将移风易俗纳入评选模范先进的条件,增强群众摒弃陈规陋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还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新风”落地创造条件。村、社区不仅要组织建立农村红白理事会,形成专人负责机制,同时也要完善各种活动场所。比如:村、社区建立以栽植树苗为集体婚庆场所的“爱情湾”“月亮桥”“喜事林”等,统一划定场地、统一提供树苗、统一实行管护,通过打造“爱情湾”“月亮桥”“喜事林”,积极倡导“家有喜事就栽树”的文明新风尚,积极遏制婚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一旦基础设施建立起来,村民也会乐于追寻新风尚,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再比如:县里利用景区、景点和文化广场等打造婚庆服务基地,统一举办县、镇级集体婚礼,依据红事操办规模、席面标准等设置积分,作为评选“文明家庭”重要依据……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这样既有刚性约束和软性教育,也善用巧劲,边改革边探索,合情合理引导,推动形成新时代社会文明新风尚。

当然,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指导,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扶持,离不开各界有识之士的鼓励和帮助,但我深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移风易俗将会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