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在历史文化积淀中留住乡愁

□ 梁大智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中华民族可能是最具历史感和原乡意识的民族。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进而滋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中国文明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乡愁是空间的远方,更是时间的过去,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继承。乡愁也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会对故土存在或多或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人们在对故土进行点点滴滴的回忆过程中,往往会想起家乡的传统文化。因此,一个人无论走到何处,行囊里总会装着一个地方,那就是故乡,我们永远是那个村庄的一颗小星星。或许有时候,我们只是那个村庄的一株庄稼。

岁月长河里总会留下许多点点滴滴对故乡的美好记忆,那些记忆宛如一张张老照片,虽然有些泛黄,却真实地记录着故乡的曾经。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乡愁,就刻印在故乡的角角落落,也会在不经意间再现记忆中,散发着故园槐花的芬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释怀的恋乡情结。在回归原点的温馨回忆中,故乡既清晰,又抽象,可以清晰到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一座座庙宇和宅院,也可以抽象成一种乡魂的心境,一种朦胧的眷恋,一种故园的情愫……这些盘根错节地凝聚成一缕缕的乡愁。就是这些对乡村的记忆,让我们找到自己来时的路和前行的方向。

村庄是人类基本的聚落地,它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村庄是人类社会的根,是承载乡愁的船。乡村老宅虽然陈旧不堪,砖砌的墙壁饱经风雨变得斑驳,有的甚至已经坍塌,但它勾起故乡的诸多的回忆,述说着故园的件件往事。老宅不仅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烙印。这里不仅有长辈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也有兄弟姐妹的吵闹嬉笑。大黄狗摇着尾巴,伸着舌头,在主人身边转来转去。小土鸡东张西望地在院子里找食吃……老宅像一坛尘封的老酒,任你品了又品,最终品成了一座历史博物馆,成了心灵深处的一本书,一本浸满血泪,写满耕读,充满诚信,积满忠孝的勤俭奋斗家史,这是本百读不厌的书。

刘汀在小说《老家》里中写道:“我清楚地知道,故乡是个悖论,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言,它并不存在;一旦它在某人的心里变成了存在,也就是这个人失去它的时候。”是啊,如果家乡变成了故乡时,我们再回头来寻找那些记忆,顿觉故乡的人物和风物,其实都有着与自身割舍不断的联系,这联系是基因里打下的印迹。

乡愁,它无时无地不存在,永不消失。在魂牵梦绕的故乡,村容村貌和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特别是童年时同小伙伴一起滚爬扑打、嬉戏追逐的情景,令人永难忘怀!小村的田间地头,留下了童年伙伴们捕蚂蚱、抓蝈蝈的身影。老榆树下,仍然回荡着小伙伴们荡秋千喧闹的笑声。护村堰上的槐树花,飘来阵阵的芬芳,那洁白的槐花,在母亲的手中变成香喷喷的美食……故乡是孩子们的天堂,春天他们在田野里挖野菜,夏天在大树底下捉蜻蜓,秋天在场院里翻跟头,冬天在结冰的小河里溜冰。妈妈的嘴里还反复地吟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小小外甥也要去”的童谣……那一抹乡愁,充满了甜蜜。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伴随着老屋飘起的炊烟,让你思绪绵绵。晚霞里,母亲韵律悠长地呼唤儿子回家吃饭,父亲那魁梧伟岸的身躯,拉着耕牛从田埂归来。家乡的泥土,让每一棵苗,都自由地成长、开花、结果,每时每刻都饱含着希望,包含着祝愿。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情,每个人都会被故乡深深地温暖着。难忘的往事已成为永恒的记忆,在村庄的街头巷口张望,浓香的炊烟,飘散在故乡的老屋上空,凝聚成一张故乡的素描。那些往年纪事在老槐树下饭市的粗瓷碗里集聚,从老年人铜烟袋或明或暗的火星中散出。

每一段乡愁的记忆,离不开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就像鲁迅《故乡》里的闰土,茅盾《春蚕》里的老通宝,孙犁《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他们平凡得像大森林的一片叶子,也许会像落叶一样被时空遗忘。但是,世间正是因有他们而丰富多彩,是他们创造着社会,书写着历史。钩沉往事,历史背后都是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就是这些人们,记载与传承并彰显着历史光芒。热爱他们吧,他们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乡愁是神圣的,至诚至洁的。每个人的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乡愁情结,并不是简单地忆旧追新,罗列乡村的历史、现状,也不是乱贴历史上有过名气或典故的标签,更不是把童年时家乡的村容村貌原封不动保留下来。只看局部,不看全部而谈乡愁,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乡愁的原来面貌,绝不能加以乔装打扮,也不能随意用文学的尺度去描述、解读。真正的乡愁的精髓是心中迸发出来的爱乡、爱国的激情,爱乡是爱国的动力,爱国是爱乡的归宿。离开国家民族的盛衰兴败,那只是“为说乡愁而强说愁”。

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兴起,乡村开始落寞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学校撤并,孩子们也都跑到城里读书了,条件差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有的老人投奔了在城里的儿女们,村里的许多房屋便空了,有的甚至成了空壳村。村庄虽然比以前漂亮了,但却失去了往日的生气,没有了先前的喧闹声,看不见孩子们蹦蹦跳跳上下学的身影,听不见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由此,让昨天与今天相融,既往与开来流脉,充实乡愁情感的心灵空间尤为重要。

万物的发展千变万化,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旧的乡愁消失了,新的乡愁又出现了,周而复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提高,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经过长期的考验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它在社会发展中每个历史阶段都起着促进作用。特别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发展既蕴含着具有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乡村农耕文明,又体现具有现代工业化、城乡化发展和特征的现代文明。

甘地曾说:“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老家一直是游子心灵深处的柔软,正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我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老家,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