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少伟) 今年以来,汾阳市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软环境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积极打造人才集聚的“洼地”、投资兴业的“热地”、转型发展的“高地”,用经过重塑的宜居宜业新形象为全方位推动汾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今年,汾阳市加快开发区调区步伐,铺开武寨路、南环街东延、巴拿马风情街东西延、安上河沿河路、新石线南延等道路建设,初步形成“五纵五横”主路网。新建3万吨污水处理厂、2万吨自来水厂各1座,铺开新石线片区天然气和污水管网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开发区承载能力。围绕“三无三可”目标,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实现项目手续办理时限、办理材料“双压减”。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主动对接、跟进服务,推动总投资177.15亿元的13个新建项目落地开工,实现总投资123.4亿元的10个在建项目投产达效。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标准化政务大厅建设,推行“证照分离”“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施智慧政务项目,完善“12345”政务服务工作机制,提升“一网通办”水平,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全面实施市场主体倍增一揽子政策,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年内新增规上企业11户、规改股企业3户、上市企业2户、“专精特新”企业6户,市场主体新增8780户。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足用活土地政策,确保完成100亿元招商引资任务。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该市从抓好污染防治入手,坚决取缔“散乱污”企业,完成金塔山、文峰、市水泥厂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演武橡胶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高排放行业错峰生产和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强化柴油货车、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管控治理,确保环境空气质量退出全省后十位。推进“河长制”,开展河流“清四乱”和清河专项行动,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西马寨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演武、三泉、肖家庄和阳城4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确保国、省考断面出境水质达到优良。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荒山、荒沟、秃岭、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实施国、省道提质改造工程,年内规划栽植林木170万株,完成人工造林6000亩、封山育林3000亩。开展“三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董寺河、禹门河等河道及平川排退水渠综合治理,完成花枝水库、石门沟超采区地下水源置换工程,力争年内新增地表水200万立方米。加快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镇村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完成“煤改气”5439户、“煤改电”5353户,申报清洁取暖散煤清零项目。围绕“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加快推进中科渊昌75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改造,6月底已完成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预计10月底可完成垃圾分类分拣中转站建设。
同时,该市在织密疫情“防护网”,坚决守好汾阳阵地的基础上,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突出抓好非煤矿山、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常态化开展地毯式、滚动式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私挖滥采、非法生产等行为。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和实战演练,不断提高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化解信访积案,减少越级访、重复访,全力做好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提升全科网格、智慧社区建设水平,推进“一村一警”驻村服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以及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坚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宁,让环境更优、发展更快、人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