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你们曾将青春奉献给军营,保家卫国,满腔热血,不负韶华;如今退役后走向不同的岗位,风采依旧,身肩重担,续写忠诚。前半生一身绿装,后半生一颗红心,改变的只是颜色,不变的是立足岗位、甘于贡献、为民服务的永恒誓言。
今天,是属于你们的节日,向你们致敬!
◎故事人物:杨正云
这个女子不一般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杨正云1992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技术部,1994年12月退伍。退役后,杨正云始终坚持初心,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用自己的热血与激情,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和对老百姓的关爱。先后荣获“孝义市最美退役军人”、孝义市社会化拥军优属关爱“困难退役军人”模范个人,2020年被评为“山西省三八红旗手”。
2018年6月,杨正云受组织委派先后担任孝义市旧尉屯村和南梧桐村两个软弱涣散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两年多,两个村村风村貌大为改观,村民们口中“杨正云真是村民的好书记”的称赞声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军人本色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杨正云的骨子里。2019年,杨正云组织孝义籍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成立了孝义市“逐梦先锋”志愿服务队。每逢“八一”等节日,她都组织退役军人先锋队队员看望抗美援朝老兵,倾听他们的战斗故事、共享他们的荣光岁月,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杨正云还在军创基地办起了红色纪念展、开辟党建阵地,成立退役军人文艺宣传队,以实际行动让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的旗帜高高飘扬。
2021年10月,孝义市大孝堡镇多处发生磁窑河洪水溢堤,沿河村庄群众受灾严重。“汛”号一响,老兵就位。杨正云第一时间召集退役军人,组建民兵应急突击队,大家踩着稀泥乱石,装砂石、运沙袋、固子堤……倾尽全力守护大堤安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杨正云带领的志愿服务队主动担当、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
疫情防控中,杨正云同样冲锋在前,带领军创基地退役军人与全市抗疫工作者一起“披甲”上阵,与各级志愿服务队一起深入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开展疫情防控,参加执行驻守执勤、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询问登记、维护秩序等任务。
◎故事人物:郝飞跃
“郝英雄”的青春担当
本报记者 高茜
2008年入伍,把青春献给了保卫祖国;2013年至今,高质量办理治安类案件500余起,参与侦破刑事案件10余起,收到多面(封)群众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这是柳林县巡特警大队接处警中队四分队警员郝飞跃的“精彩数据”。“一日为军人,终生永无悔”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2010年郝飞跃退役后加入警察队伍,数次跳水救人、利用微信照片帮助走失小孩找到家属、“潜伏”变身巧技抓毒贩。一桩桩、一件件,郝飞跃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为当地老百姓安危着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多次被柳林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评为“最佳辅警”,2021年被柳林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最美退伍军人”,今年吕梁“优秀退役军人”他又一次榜上有名,私下里同事们更是叫他“郝英雄”。
2014年一个冬日,北山公园清河有人落水,他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往事发现场,来不及脱衣便飞身跨越防护栏跳入河中。冰冷的河水淹没胸口,冬天衣服浸水后非常沉重,游水吃力,而落水女孩距河岸近15米,郝飞跃接过路人抛来的牵引绳,争分夺秒向落水女孩游去,托着女孩的身体,与岸边接应的队员配合,奋力将女孩带回岸边。从下水救人到拖人上岸,郝飞跃体力透支,严重虚脱,这时,他才发现,牵引绳已将手指磨得皮开肉绽……但他来不及休息,和队友一起将女孩送往医院,女孩成功脱离生命危险。救人那天是郝飞跃父亲的生日,本该与父亲团聚的他却坚守岗位,完成了救人壮举。他把付出当作收获,把他人的平安幸福当作自己的追求,这不正是“英雄”二字在新时代的最新诠释吗?
除此外,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不退缩、不畏惧的品质更让人敬佩。在柳林县高速东口防疫检查站点,面对拒不配合疫情防控检查,且谩骂工作人员并随时有危险动作的男子,他没有丝毫犹豫,冲到一线,耐心劝导,最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圆满解决了这场冲突。
◎故事人物:李恩魁
“兵支书”的红色收藏梦
本报记者 刘华
走进孝义市驿马乡李家窊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恩魁的家中,房间里整齐摆放着各类雕像、老照片、画册、像章……各种红色文化收藏品应有尽有,宛如一个小型的红色纪念馆。
退伍回家后的李恩魁更是着迷一般的收集各种红色藏品,在收集过程中,他被一件件红色藏品背后的革命故事所感动,加上曾经从军的经历,李恩魁更加坚定了要为家乡、为人民做贡献的决心。
2005年,李恩魁当选为李家窊村党支部书记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他和村干部们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每家每户的困难和需求,带领着村民们修路、挖井、种植杂粮,重大节日期间为村民发放米、面、油等慰问品,李家窊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村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保障,李恩魁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大家富起来。经过多方考察、研究,他决定带领驿马乡李家窊、上荆封、下荆封村三村联合,发挥村集体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油菜花产业,油菜花由村集体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不仅可以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还能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稳定增收。
油菜花种起来了,村民致富有了盼头,李恩魁的心却没有闲下来。随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朵朵盛开,他带领着三村以花为“媒”,精心打造了油菜花旅游节。
在时刻心系李家窊村村民的同时,李恩魁依旧坚持着他的红色收藏梦。37年来,他自费整理收藏各种红色文册、画报、纪念章、像和革命意义的器具,自建红色纪念馆12处,并一直坚持亲自讲解,让更多人接受红色洗礼,感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他还经常自费带着自己的藏品走进学校,走进部队,走进社区,进行爱国主义宣讲教育,广泛宣传党史军史,将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之花开遍城市乡村。
◎故事人物:李荣财
退役军人的育人情怀
本报记者 王洋
11年的部队生活,13年的体校工作。让多年来李荣财的退役生涯不褪志,不褪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的本色,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李荣财是吕梁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2009年10月在吕梁市体育运动学校工作,工作以来多次荣获学校“先进工作者”、“最佳坚守岗位者”、“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2019、2020、2021连续三年获得市直单位嘉奖。
作为一名后勤人员,李荣财创新思路,将自己熟悉的军营文化引入学生当中,开创了体校学生“军事化管理”新模式。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他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守土尽责,保障全体师生健康安全。李荣财积极响应习总书记“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以军人敢于担当的本色主动请缨,承担起吕梁市体校“越野滑雪、滑轮”项目负责人,2018年组建起我市第一支冰雪运动队伍。李荣财深化体教融合,推广滑轮进校园,截至目前,滑轮运动已走进全市各中小学校共18所、幼儿园3所,并举办三期全国青少年体育(滑轮)冬夏令营,普及推广达数千人,助推冰雪项目在吕梁大地上真正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李荣财还带队参加全国比赛八次,获冠军六人次。特别是在“2019-2020京津冀青年男子组滑轮挑战赛”上,所带队员包揽冠亚军。山西省射击射箭水上中心亲临该队选中7名队员参加全省冬季两项训练,先后为八一体工大队、北京体育大学极限运动学院输送了多名优秀的冬季项目运动员,不仅创造了我市在滑雪领域零的突破,更改变了众多冰雪运动学子的命运,让越来越多人走向冰场、走进雪场。“我从农村一路走来,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锤炼,成长为今天体育战线上的一员,我唯一能回报的,就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全校师生做好后勤保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荣财说。
◎故事人物:侯伟
“老兵” 硬核 “守门”
本报记者 康桂芳
侯伟,1999年入伍,2001年12月退役,参加工作20年来,他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始终坚持“能吃苦、能战斗”的军人精神,始终坚持奋战在一线。
“2020年疫情爆发那会,我只是作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但是等到去年自己真正的作为组织者的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完全不一样”,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党委委员侯伟感慨地说道。今年4月底,全国各地疫情多点式爆发,接着太原发现疫情,作为吕梁市城区疫情防控的“北大门”,侯伟就此“临危受命”,负责在209国道、吕梁大道口两个疫情防控检查点,对从高危地区来吕人员、车辆进行设卡盘查,担负起守卫“吕梁北大门”的重任。
5月底,根据吕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消息,疫情形势再次严峻,侯伟也再次担负起了所属社区全员核酸检测任务。3个片区,7个村接近5000人要在24小时内全部完成核酸检测这让侯伟感到了压力。压力也是动力,“接到任务已经是晚上10点,连夜赶紧所有人开会,开完会已经凌晨三点,”侯伟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回忆道。
从一次次会议的详细安排部署,到现场亲自指挥,侯伟集结人员、调配物资、搭建点位,每天赶在早上7点,他就手拿喇叭,带领20多名队员,在3个片区进行核酸检测工作。期间,他还负责上安社区51个门店的全面管理工作。为确保所包片区的疫情防控取得实效,侯伟与社区管理人员同进退,积极宣传防控措施,为各门店下发了防控“五部法”和必备“三台账”规范措施,确保所有商户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各项数据日日准时上报,做到了“摸排、登记、宣传、暗访、上报、落实”“六到位”,典型做法被离石融媒体、吕梁电视台、山西省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从早上八点开始到十点就可以走一万多步,”回忆起那段时间工作侯伟总是淡淡的笑着说,“累一点没关系,倒头睡一觉就解决了疲乏,但是做不好工作,不能为老百姓服务好就是最大失责 ”。
◎故事人物:刘福林
新“战场”上续写军人梦
本报记者 高鹏艳
他叫刘福林,现任柳林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党支部书记、副队长。退役27年以来,他始终保持军人的坚毅性格,爱岗敬业,勤勉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为强化队伍管理,提高市容秩序管理的工作效率,刘福林结合城区地段现状、人员特点、工作要求等,制定了“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考核、定惩罚”的管理运作模式,使全队逐步实现区域划分合理化、人员搭配效能化、协调配合灵活化、检查考核经常化。为推动“地摊经济”,刘福林结合城区公共基础设施、交通、环境及居住人口、消费需求等因素,在南门路西侧、青龙购物广场前、双塔北路、石家沟北路、沟门前、南坪西街、庙湾御景华府西侧等地合理规划设置了7个便民市场,可安置流动摊点142个,解决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柳林县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是该县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拆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面对严峻的挑战,刘福林迎难而上,迅速从各中队抽调30名队员全面配合明清街拆迁征收工作。面对征收难度大、拆迁问题复杂的现状,他带领队员,白天组织实施拆迁警戒工作,晚上放弃休息时间,深入拆迁户宣传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同时利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详细记录走访发现的问题,针对群众反映的诉求与顾虑,挨家挨户进行协调,逐人逐个解决。最终成功协调23户拆迁户签订拆迁协议,期间配合警戒3100余次,协助拆迁2400余户,共计18万㎡。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刘书记带领12名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党员先锋突击队,深入单位包联小区开展疫情防控,深入细致带头做好排查登记、日常消毒、防治宣传、帮扶关爱等工作,他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值得我们每个人向他学习。” 柳林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办公室主任张睿旭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