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知识普及

□ 曹海生

相信大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陌生,这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间盘退变、破裂、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有文献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21~40岁发病者占70%左右。本病多发于青壮年,患者痛苦大,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劳动均可造成很大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学说有:1、直接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2、压迫神经组织血供;3、神经根局部炎症反应;4、免疫反应。

要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需要大概清楚椎间盘这一解剖结构。人体的椎间盘以腰部最厚,可达9mm,其形状与脊柱的生理性曲度相适应,对脊柱具有连接、稳定、增加活动及缓冲震荡的弹性垫作用。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三部分组成。

(1)软骨板:即覆盖于椎体上、下面骺环中间的透明软骨,由于无血管及神经的组织,损伤时不产生疼痛,与纤维环一起将胶冻状的髓核密封,如软骨板有破裂或缺损,髓核可突入椎体,在X线片上显示椎体有压迹,称Schmorl结节。

(2)纤维环:由含胶原纤维的纤维软骨构成,位于髓核的四周,周围部纤维附着于上下椎体边缘,中层纤维附着于上下椎体的骺环,内层纤维附着于软骨板。其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加强,后侧有后纵韧带,但后纵韧带较窄,且薄,在暴力较大时,髓核易向后,特别是外后方突出。

(3)髓核:是一种弹性胶冻状物质,成人期髓核位于腰椎间盘偏后,脊柱的运动轴通过其可减少脊柱与头部的震荡。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变,含水量随之减少,其弹性及张力减退,降低了抗负荷能力,易受损伤。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或脊髓进而产生相应的症状。通过解剖,我们根据髓核突出的位置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

(1)中央型:髓核突出于后方正中央,较大时压迫两侧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引起双下肢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2)旁中央型:髓核突出于后方中央偏一侧,压迫一侧神经根及马尾神经。

(3)旁侧型:髓核突出于后外侧,仅压迫该侧神经根引起根性放射性疼痛。多数为单侧,少数也可成双侧。

(4)极外侧型:压迫椎间孔内或外的脊神经引起一侧腿部的症状,其特点是受累的神经根或脊神经比上述各型突出所压迫的神经根高一节段。

由于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不同部位和不同数量的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故可以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

(1)腰痛或放射性疼痛:这是本病的突出症状,发生率可达95%以上。多数病人先有腰痛后有腿痛,部分病人腰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少数病人只有腿痛。

(2)腿麻无力:受压迫的神经根受到较重损害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减退。

(3)大小便功能变化: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较重时,马尾神经损害可引起便秘、排便困难,尿频、尿急、尿潴留或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性功能障碍。

(4)腰部表现:腰部僵硬、活动受限或侧弯畸形。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离不开现代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影像学技术。一般需要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怀疑有腰椎弓峡部不连者,还需拍腰椎左、右斜位片。在腰椎X线片上,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可无异常变化,部分病人可有一些非特异性变化。因此,不能依靠X线平片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借助X线片排除一些脊柱骨性疾患,如结核、肿瘤、脊柱滑脱等。通常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X线可见有侧弯畸形、椎间隙宽度的改变 、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小关节突增生、肥大、硬化等。

CT可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突出的椎间盘在椎管内呈丘状突起或为软组织肿块影。此外,CT具有检查迅速、拥有较好的图像分辨率、经济实惠等优点。

磁共振显像(MRI)的出现是影像学的重大进展,是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损害中以往任何检查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在脊柱脊髓疾病诊断方面,较CT检查更为确切和真实。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可用于定位及分辨“膨出”、“突出”、“脱出”,对于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过伸性腰背肌功能锻炼、腰部支具限制弯腰活动。此外还可牵引按摩推拿疗法及硬膜外腔或骶管注射疗法。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经皮穿刺胶原酶溶核术、切吸术及激光烧熔术以及现在前沿的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BE)等。具体该如何治疗,广大患者朋友仍需到医院,获得专业医师的指导。

(作者单位:吕梁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