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挥监督作用,曝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对相关涉事企业进行查处;网友提供更多线索,提醒他人谨防上当……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从报纸、电视到网络,都会曝光一些涉嫌消费欺诈的案例,这是对不良厂商的一次警示,也是汇集打假智慧的一个契机,让维护消费者权益得到进一步伸张。
假冒伪劣面前,最直接的受害者无疑是消费者,他们花了冤枉钱、买了心烦不说,甚至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近年来,随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网络直播售假、在线教育机构跑路等成为困扰消费者的新风险。这些侵权乱象,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消费信心,对此必须狠打严打,坚定清除假货、净化市场的决心。
消费安全关乎经济提质增效,只有筑牢消费安全防线,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消费增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更坚实的基础。对相关部门来说,要坚持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零容忍”,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源头管控,构建联合激励惩戒等长效机制,针对侵权现象比较集中的领域和热点难点问题,监管的范围都要进一步扩大,方式方法也要进一步创新。对商家来说,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恪守商业道德,把好产品质量关。对消费者来说,要提升消费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以“不能就这么算了”心态维护自己的权益。
买得省心、用得放心、吃得安心,生活才会舒心。全社会要一起努力,让高质量产品满足大众所需,用高效监管护航大众消费,美好生活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