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古韵悠悠张家塔

□ 肖继旺

要说去过张家塔村多少次,写过张家塔村多少回,我确实记不清了;但和哥哥、姐姐、姐夫一起去却只有一次,且难以忘怀。

当然去张家塔村多也是有缘由的,它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媒体人的我或随领导调研,或伴朋友游玩,或陪媒体采访,去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了解的多了!

4月2日,80多岁的大姐从介休回方山住娘家。这是大姐在母亲去世后的10年间第一次住娘家。期间虽说回来过一次,但那是参加侄子肖玉玉的结婚典礼,当日就返程了,自然谈不上住。且我自己由于忙乎侄子婚礼的事儿,没时间照顾大姐一家人,自然也没有时间好好交流,着实有些遗憾。

大姐这次回娘家说是要多住些日子,二哥便提议我俩带她和二姐、二姐夫一起去张家塔村转转,没有和大哥商议是因大哥有看大门的营生不好抽身。

张家塔村属湫水河流域,位于方山县城西南20公里通往临县车赶镇的一条山沟里,是峪口镇的西大门,村庄坐北向南,村边有一条小河,小河没有名字,因为张家塔所在的这条沟叫车赶沟,姑且可以把它称做车赶河或张家塔河。河虽然水量小,但经年不息,近几年为配合旅游,还在旁边建了一面湖,湖中有游动着的鸭子,给这北方的山村增添了另一种景致。

5月16日8时,二哥开车在县城把我们接上,驱车前往,已是初夏时节,209国道两旁绿树成荫,田地里到处是忙碌的农人。行驶10多公里进入车赶沟,此沟沟窄路弯坡陡,有时路边的坡仿佛就贴着车窗,也许是因为车上是一家人吧,且又是二哥开车,故而有了许多特别的感觉。

走了近1个小时到了张家塔村的东门,沿着紧靠崖壁狭窄的村道爬坡进村,映入眼帘的是静静地躺在村居里的灰砖高墙宅院。置身其中,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

二哥这次出行,其实还带着一个任务,那就是完善张家塔村的导游词,所以镇村安排王建华陪同讲解。

在等待王建华期间,陆续有在方山支教的几位江阴老师,毕业于方山四中高七班的几名同学和夫人来此游玩,还有一个乡村故事剧组到此拍摄,当然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散客。

王建华既是村干部、也是张家塔村的资深讲解员,不仅对各处民居了然于心,而且对村庄文化颇有研究。她带着我们按安排好的路线边走边说:“张家塔村是个大村,居民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赵姓人口占近80%,村名却叫张家塔。”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王建华介绍说:“清顺治年间,祖籍赵家塔、对天文地理及风水有些研究的贡生赵山,因生活所迫几经迁移,定居在张家塔。他们来时村里已有一户张姓人家,因居住的土窑洞位于一高台上,故起名‘张家塌’。后张姓因家丁不兴旺而迁走他乡。赵山来此后便沿用了原先的村名。只不过那时张家塌的塌字不是现在的这个宝塔的塔,而是倒塌的塌,新中国成立后才将那个‘塌’改成现在的这个‘塔’。”

后凭着勤俭持家的习惯,靠着耕读传家的信念,赵山和他的后人用200多年的时间,依山就势建成了砖瓦石木结构、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的群体民宅36院、252孔窑洞和闻名遐迩的四大城堡、独有风骚的三座庙宇、精美绝伦的三层梦楼以及赵氏宗祠和宝峰寺等,铸就了光辉灿烂、引人瞩目的风水宝地—张家塔。

此建筑群站在对面山上看像是一个倒过来的福字。

我们从东门小广场出发,先后来到东边圪垛上两院和西北方向的条壕里五院,之后通过地上、地下甬道依次来到财东院、楼院、梁顶六院、读书院、毛主席语录碑、赵氏祠堂、中院、三门三巷院、西门上六院(香蒲小筑)、老宅、明德堂、敦厚堂、南门上下两院、南门、下街(公路北边)、井沟壕院、党群服务站,最后又回到东门小广场。

在梁顶六院,北门遗址尽收眼底;读书院向南,梦楼残余忽隐忽现;西门上一院往下看可见西门遗址。而今的西门上一院由蒲谷香公司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宿—香蒲小筑,游客可以在这里歇脚、喝茶、留宿、就餐。

张家塔村最令人震撼的是城堡、地下甬道。东、西、南、北四大城堡分别以喜、水、火、鬼冠名,并均有门楼、城门、瞭望台和火炕,北门还有瓮城;甬道长达200余米,用清一色的砖灰砌成,圈顶铺地,整齐划一。最大的特点是所有院落甬道相通、家家寨墙高筑,对内可相互通联,对外可严加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巧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古代民居中难得的经典村落。

值得一提的还有水道规划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住房、道路、水位等多方面因素,全村水道明暗互相沟通,支干互相连接,有利于防涝免灾。

在4个多小时的穿梭游历中,姐姐、姐夫虽说都已过了七、八十岁,但游兴不减,我们姐弟相互照应,相互搀扶,我不时还会拿起相机为他们定格美好的瞬间。祠堂、城楼、宅楼、宅门的梁柱和窗门上,各色图案雕梁画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儒家典故以及民间常有的凤凰展翅、二龙戏珠、倒垂莲花、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随处可见,有如进入眼花缭乱的宫殿一般。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雕刻在门楼上的匾额内容,有砖雕、木雕,门额有“育桂培兰”“艺苑蜚声”“我师卫荆”等等,当然大都是“耕读传家”“敦厚家风”之类的内容,均极具文化品味与特色,可见当时的张家塔村是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的。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的是千姿百态的老枣树,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和院落中,都可见到,而在老枣树下常又可见古村中特有的石磨和石碾。

看着游客们兴高采烈地推动石碾,确实让我感慨万千:同样的事物,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效果竟是这样的大相径庭。昔日,石碾碾出的有沉重、辛酸,当然也有幸福和希望;今日,石碾更多是为了重温过去,或体验快乐与新奇。

触景生情,让我想起母亲带领我们兄弟姐妹用石磨磨面、用石碾碾谷的场景。仿佛看到了母亲躬腰推磨推碾的情形,听到母亲劳累的喘息、沉重的叹息,感受到岁月在磨、碾的转动中,在嗡嗡的磨面声中流过,直到脸上有了皱纹,头上添了白发,母亲离我而去。

一盘石碾,既承载着个人情感记忆,当然也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放在新时代的天平上、放在国泰民安的今天,便有了份量、有了灵气。人们常说,滴水可以映衬出太阳的光辉,那么,一盘石磨呢?一盘石碾呢?故乡的石磨、故乡的石碾,那曾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留下了多少故事。

返回时,已是中午,行走在张家塔村边的阡陌小道,鸡鸣狗吠彰显出古村落的烟火气息。在村中的小路上,古朴的砖瓦、树叶间洒下的阳光、路边聊天的村民、古色古香的传统工具,都给我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使我得以细细品味这里的宁静与古朴,感受着每个角落凝固着的历史与文化,想像此处往日的繁华与赵氏族人的奋斗,不由生出几多崇拜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