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喜铺盼“喜”

□ 本报记者 王雅妮

喜铺本该姓“喜”,但随着年轻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网络市场的冲击,喜铺的老板们却在盼“喜”。

李春在吕梁市区永宁中路一地下商城经营一家喜铺,有十几个年头了。钻进商场往里数头一家便是他的铺子。店里各种砂纸红的喜庆喜事用品十分抢眼,但与店外零零散散的顾客相比较起来,喜铺的喜气一下子断了。

上午的时候,来店里的顾客明显减少,这个时候,李春总是会望着门外发呆,眼瞅着斜对面那家已倒闭的店,李春担心,自己的喜铺哪天是不是也会关门。

按理说,每年的“五一”假期后,婚礼市场开始进入旺季,这波热度会持续到国庆假期后,甚至到来年春节前。然而,今年的婚礼市场没有按这样的约定俗成走下去。“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店里的销量相比去年差远了,三分之一都不到。”李春说话声音明显低沉,很显然,他的喜铺今年没能赚到什么钱。

“去年腊月还忙过一阵时间,那段时间婚礼一度出现了‘扎堆’情形。”

李春所说的“扎堆”还得归于一个传统习俗。在吕梁周边,坊间有一种说法叫“无春年”不婚嫁。今年的农历全年没有“立春”,但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开始,象征着万物更新、欣欣向荣,而结婚也寓意新生活的开始。老一辈们普遍认为如果这一年没有立春,便会缺少点喜气,甚至可能还会影响婚姻的幸福和顺利。尽管这一说法并无科学依据,但民间仍然纷纷避开在“无春年”举办婚礼。

所以说,有意愿结婚的年轻人都“扎堆”赶在了去年结婚,今年的结婚人数明显减少,很自然,结婚举办婚礼的人数少了,婚礼市场也就明显消沉。

这样突如其来的千年习俗让李春措手不及,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要想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不能只盯着实体店,而是要转战网上平台。”在与几个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后,李春创办了自己的网店。“网店质量参差不齐。但价格低、样式也多。也有一些年轻人会选择来实体店,但是来了店里后,一边拿着手机与网店的货物进行对比,一边还和店主打问样式、价格。”李春说,实体店要想走得好,也得跟着网上的流行走。谈话间,李春不时掏出手机,点开自己的淘宝、京东店铺看订单。从线下到线上,李春在为自己的“喜铺”寻找新的销路。

有了网店后李春的铺子里又多了回头客。和回头客谈得好,他们的婚宴之后,满月酒、升学宴、乔迁宴的一些喜庆用品还会选择在他的喜铺购买。这给生意增添了一些人情,但仍旧不足以支撑李春身上的担子。“如今,实体店和网店加起来的收入要好一些。”李春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无奈。

两年前,薛建平小两口看中了婚庆行业的利润,一股气就入了行。小两口经营的喜铺面积不大,种类比李春的齐全些。薛建平是一名典型的“95后”,这个小老板看上去虽有点腼腆,但在生意上却放得开手脚。

谈及婚庆服务市场的一些变数,薛建平的感受和李春一样,但薛建平显然没有过多的担忧。“其实,去年的火爆数据并不具备完全的参考价值。”薛建平的解释是:去年是积压的婚礼的集中释放期,而今年又因“无春年”等种种原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近年来实体店深受网店的冲击,薛建平也有些担心。好在线下的商品能看得见摸得着,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有好多人先是在网上购买的不合适,又跑来店里赶忙补货的。去年旺季的时候,薛建平的喜铺经常是人满为患。

薛建平感触最深的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婚礼观念的变化。“以往大家总认为长假日时间充裕,是举办婚礼的集中期,但从这两年的婚礼来看,一些年轻人开始避开长假日举办婚礼。”薛建平拿着店里的订单记录对记者说。显然,今年也有年轻人选择结婚,再结合去年的数据看,好多婚礼的举办日期几乎都避开了长假日。其实现在很多新人会把婚礼举办的日子向长假靠拢,通过婚假与长假“搭桥”的方式,让自己的假期更长一些。

在薛建平看来,婚庆行业的从业者始终把关注点聚焦在有举办婚礼意愿的新人上,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当前一部分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更为深刻,他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不愿盲目遵循传统,更注重婚姻的本质和持久性,更加专注于享受结婚的真正意义,这也无疑也影响着喜铺这一行的生意。

今年是否会积攒一些婚礼挪到明年举办、明年是否会出现婚礼举办的高峰期?这一答案谁都摸不着,但能够肯定的是,至少比今年的情况要好一些,而且每单生意都是“喜事”。

喜铺本该姓“喜”,李春和薛建平的喜事终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