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五一特别报道

缝纫机,画粉,使用多年的剪刀,挂满墙面的布贴……刘青梅的工位是时光停驻的针线剧场——

一针一线缝出岁月情怀

□ 本报记者 高茜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起了,但却留在许多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裁缝”这个行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总有人坚守初心、专注一处、不偏不倚不动摇,刘青梅便是这样。

穿过市区八一街永宁市场一楼,第一个楼梯拐角上行,一块起皱的广告布上写着“刘青梅专业裁边”,红底白字已经褪成粉白,边角处还写着“服装修改、裁边、换修拉锁”等字迹。不足十平方米的狭长空间里,几台缝纫机占据了一半的店面,彩线轴在机器上摆得满满当当,玻璃罐塞着贝壳纽扣,还有一些拉链和绣花布贴等挂满了墙面。早上9点,倚墙而设的长条木板上,候场的七八位顾客,挨挨挤挤地坐着。57岁的刘青梅站在店里,摊开衣物,做好标记,裁剪、折边,动作干净利索。随后,走到回廊处俯身在老式缝纫机前,细密的针脚声里,一条补丁摞补丁的牛仔裤在机针下逐渐焕发新生。等待的小伙子倚在缝纫机前笑着说:“刘姨,这裤子跟着我五年,倒跟您更亲。”这已是本月第二次修补。这个小伙子三天前打篮球时扯破了膝盖处的旧补丁,却执意要等刘青梅处理完前面二十多件衣物。“您补的洞不硌腿。”他说道。

缝纫机“哒哒”声突然停止,刘青梅摘下老花镜擦拭:“当年揣着攒了好久的二百块钱跟姐姐一起,瞒着家里人偷偷去太原学缝纫,两个月后就回村里开了裁缝铺,专门裁边。”21岁的她在村里开了几年店后,因为家庭原因搬到了离石,新店址选在永宁市场的这个位置,一干就是二十几年。“记不清了,应该就是2003年左右吧,时间太久啦!”她一边说一边俯着身子给缝纫机穿线。

二十载春秋流转,这台见证过岁月的老机器,如今更多时候在修补时光的裂痕。刘青梅的微信账单显示一位熟客的支付记录,近五年她在这里扫码支付过120次。“裤脚磨毛了找她裁边,羽绒服跑绒找她缝线,连呢子大衣的垫肩歪了都要她调整。”常来改衣服的王阿姨说道。

清晨八点到日暮八点,十二小时的劳作是常态,时光渐渐沉淀成她指节的厚茧。儿子刚结婚,大家都劝她不用干这么辛苦的活儿,帮忙照看孙子,享天伦之乐。她只是笑着摇头:“顾客信任我,才把衣裳托付给我,我真不忍心放下这份工作。”说话间,她利落地咬断线头,一条裁好边的牛仔裤在熨斗下舒展如新。

日复一日,针线穿梭间,刘青梅已经坚守了二十几年,往后,她也将继续用一脸温和的笑容迎接顾客,用这双巧手缝出岁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