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浅谈科技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变革

□ 杜思华

5G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信息传播革命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改变。科技创新不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如何将科技创新动能转化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磅礴力量,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思政工作者勇于转变思维,敢于自我革新,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营造和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极其重要。

要不拘泥于传统说教的叙事形式,形成全媒体、全方位、全覆盖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遵循不同群体的成长规律,形成风格各异的教育安排。‌线上线下结合,营造互动式、沉浸式学习环境,营造人人皆育、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生态,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融入熏陶人、感染人、渗透人和改造人的全过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提升大众的参与度和思政教育的效果,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现代科技手段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迫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思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发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单刀直入”式的输出内容,要树立人机协同思维、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可视化思维,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大众数字画像,精准研判教情学情,建立基于大量思政知识点的推荐算法,动态调整教学教育策略,设计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开发教育类APP,丰富多媒体教育资源。注重利用可视化技术辅以其他方式方法,有效将语言、文本和图像结合起来,运用蕴含深刻价值意义的诗词、歌曲、舞蹈、戏曲、小品等文化艺术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作成有趣、便捷的手机应用程序,运用动画、短视频、H5页面等多种生动简洁的方式搭配“包罗万象”的手法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等内容,将抽象的思政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内容,方便大众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互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要义。

三、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系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具体路径

科技创新需要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技术赋能—数据驱动—人文引领”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教育流程、创新教育形态、提升教育效能,最终实现价值观引导从“知识传递”向“认知建构”的范式转变。

(一)技术赋能教育场景,构建多元化学习生态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利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等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让大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文化场景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北大开发的《建党伟业》VR课程,让大家在虚拟场景中参与中共一大会议。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跨区域思政元宇宙平台,支持千人同步虚拟研讨、角色扮演等社会实践。如清华大学“人文清华”元宇宙已实现跨16省市学生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模拟项目。

(二)数据驱动精准施教,构建智能化教育体系

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互动平台,构建区块链教育认证。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社区或在线论坛,发布生动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文章等,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直播课程、线上讨论等活动,让大众能够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提供实时答疑智能服务系统,系统根据所提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答和建议,促进互动交流。通过这些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大众思想困惑,给予针对性的解答指导和引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坚守技术人文伦理,构建优化型评价体系

利用AI等人工智能构建思政学习教育分析评价平台。构建包含辩论引导、案例生成、价值澄清等多个智能教育功能模块,划定技术禁区,保持“技术辅助”而非“技术主导”定位。运用大数据收集大众在学习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精准分析受教育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辅导,并实时监测数据,自动生成认知偏差热力图,触发精准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机制,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开发自动评价系统,分析了解大众情感倾向、价值取向等思想动态,根据智能分析结果,分析、预测或提前介入并调整教育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作者单位:吕梁润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