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交城县米家庄村

芒种时节稻花香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芒种刚过,交城县西社镇米家庄村的稻蟹示范田里涌动着勃勃生机。晨光洒在粼粼水田上,村民们推着插秧机来回穿梭,嫩绿的秧苗在水面上整齐列队,勾勒出一幅热气腾腾的农耕画卷。

走进稻蟹综合养殖基地,机械的轰鸣声与村民的吆喝声交织成曲。插秧机沿着田垄划出笔直的线条,田埂旁,58岁的村民张大叔弓着腰,熟练地补栽边角秧苗。泥水浸透裤脚,他却顾不上擦拭,直起腰笑着说:“今年用了机械化,效率翻了番!”远处,交城县西社镇米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吉栓踩着泥泞走来:“120多亩稻田,改良土壤、科学施肥,今年亩产破千斤稳了!现在已完成三分之二,再有3天就能插完。”

田埂上,一抹鲜艳的“志愿红”格外醒目。8名到村工作大学生组成的先锋队,正跟着老农学插秧。李晓强挽着沾满泥巴的裤腿,小心翼翼地将秧苗插进泥里,身旁的村民手把手纠正:“间距要一掌宽,秧苗才长得开。”“以前总觉得农业离自己很远。”李晓强抹了把汗,眼里闪着光,“下田才知道,每一株秧苗都藏着学问!”

“让年轻人扎根土地,咱的产业才有后劲!”村委副主任曹三小望着田间忙碌的身影感慨道,“传统农耕文化要传承,乡村振兴更得靠新鲜血液。”微风吹过,新插的秧苗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这份期待。

这片水田,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曾经的撂荒地,如今成了“香饽饽”。村里根据劳动力情况,为脱贫户和老人安排分秧、巡田等零工。70岁的李奶奶坐在田埂边,利落地分拣秧苗:“不出村就能挣钱,日子有盼头!”这片“养老田”,让老有所依的笑声回荡在稻田间。

“米家庄村的稻蟹混养,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西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建兵站在田头目光坚定,“下一步,我们以党建为引领,扶持特色农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稳!”

夕阳西下,余晖为稻田镀上金边。新插的秧苗在水中挺立,如同一个个绿色的音符,奏响着米家庄村产业振兴、幸福生活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