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柳林县

五项机制让农民端稳“生态饭碗”

本报讯 (记者 靳艳芳) 作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今年以来,柳林县以“五项机制”破题,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良性循环,让农民端稳了“生态饭碗”,更看到了“绿色未来”。

矛盾化解机制筑牢改革基石。林权矛盾,一度是柳林县林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不同村落、农户间对林地边界、使用权的争议,阻碍了林业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保护,也影响了农民参与林业产业的积极性。

为破解这一困局,柳林县建立了林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秉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组建了改革试点工作专班。专班成员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常态化、细致化。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借助现代测绘技术,精准界定林地边界,避免因界址不清引发纠纷;运用村规民约和法治手段,调解历史遗留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林改扫清了“人为障碍”。

这种“软环境”建设,让农民敢投入、敢发展,为林下经济规模化铺开奠定了基础。如今,在柳林县的山林间,曾经因林权争议而有矛盾的村民,开始携手合作,共同投身林业产业发展,为山林注入了和谐发展的新活力。

联农带农机制激活增收内核。为突破种树卖树的传统模式,柳林县大力推广“林药、林禽、林菌、林蜂”等林下经济模式,积极探索流转、入股、托管等多元合作方式,变“单一林”为“立体园”,激活山林生产力。国有林场、晋兴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等主体,在柳林县的山林间搭建起一座座联农带农的“桥梁”。“把自家的林地流转出去可以赚租金,在林下经济项目中务工有报酬,林地入股还能参与分红呢。”说起联农带农机制的好处,柳林县金家庄村的村民们如数家珍。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与林业产业紧密相连,山林成为他们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林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目标得以同步实现。

生态补偿机制释放资源红利。在柳林县,以林权证为依据,每一片森林都“定了价”。该县的农民怎么也想不到,手中的林权证会成了“存折”。

据了解,该县公益林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按照标准足额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确保了农民因保护森林生态而获得相应回报。更具创新性的是,该县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与林权流转挂钩,流转出去的林地,农民不仅能拿到流转收益,还能因生态保护成效获得额外的生态补偿分成。这一举措,既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又提升了林权价值,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创造财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

碳汇开发机制开辟增收新途。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提升,林业碳汇成为一片新兴的“绿色富矿”。柳林县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积极组织开展林业碳汇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工作,全面摸清县域内森林资源的碳汇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管理制度,为碳汇开发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该县还通过引入专业合作伙伴,签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林业碳汇开发框架协议》,通过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让绿水青山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财富效应,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全新路径。

保险服务机制兜牢发展底气。为了给林业发展系上“安全带”,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柳林县大力完善保险服务机制,创新推出“林业保险套餐”,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开发各类林业保险产品,将政策性森林保险、红枣核桃保险、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古树名木保护补偿保险等全部纳入地方保险奖补政策范围。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野生动物破坏,农民能及时获得保险理赔,弥补损失。保险服务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风险,让农民能够安心投入生产,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