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罗丽) 秋日的石楼县,屈产河畔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昔日荒芜的河滩正悄然蜕变。作为山西省黄河重点生态区修复工程的核心区域,石楼县“山西省黄河重点生态区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三大子项目进展显著,辛关镇农田整治与水土保持项目已全面完工,屈产河支流河流水系生态修复、屈产河干流(石楼段)河流水系污染源治理两项目均已完成工程量的80%以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此次石楼县推进的生态修复工程,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涵盖三大子项目,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水土保持、水系修复、污染治理三个维度发力,构建全域生态防护体系。石楼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冬春表示,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原则,将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力求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的同步提升。
目前,已完工的辛关镇农田整治与水土保持项目,通过平整土地、修建灌溉渠道、种植固土植物等措施,完成脆弱农田生态改善面积242.8570公顷,新增林地面积5.1361公顷,提质改造林地面积39.0111公顷,不仅改善了当地农田耕作条件,更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为周边农业生产筑牢了生态屏障。“不但‘多’出来了4亩耕地,耕地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辛关镇前山村村民马红红是农田整治的受益者之一。过去,马红红家有9亩田地,这些地分成七八块,散落在各个角落。“现在小田整成了大块,生产道路也硬化拓宽,不仅便于田间管理,也便于机械化作业,成本降低了,产量提高了。”望着农田整治后连片的高粱地,马红红难掩满意。
在屈产河支流河流水系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忙着对最后一段河道堤防进行加固。“我们全程紧盯进度、保障物资、解决难题,力促项目早建成、群众早受益。”项目现场,石楼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服务中心主任曹六则介绍,该项目已完成136.17公顷生态保护修复面积,修复河道堤防21.955公里,建设生态护岸25.19公里,计划今年11月底将全面完工。
屈产河干流(石楼段)河流水系污染源治理项目则是此次工程的“重头戏”,两座旁置湿地主体正在施工,液压坝主体已经完工,8.4公里生态护岸蜿蜒延伸。“咱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区域,种的是无芒雀麦,这品种耐寒抗冻,特别适合北方。等草长起来,再种上国槐、旱柳、连翘,既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美化环境。”五标段项目负责人贾牛牛指着河岸植被区说道,除了岸上的“绿色防护带”,河道内还将种植香蒲、芦苇,一号液压坝蓄水后,还会培育狐尾藻、莲花,“这些水生植物能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让屈产河的水更清、景更美”。
生态修复的成效,最直接体现在群众的生活变化中。石楼小镇住宅区紧邻新建湿地,如今站在小区门口,就能看到河岸的绿意渐浓。昔日无人问津的荒滩,成了居民茶余饭后热议的“未来休闲地”。“听说这儿要建公园,我们盼了好几年了!以后吃了饭能来散散步、打打扑克,再也不用愁没地方去了。”居民贺玉青笑着说,环境的改善让大家的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石楼小镇社区负责人韦婷婷也深有感触:“山水项目不仅让小区周边环境变美了,老百姓住得像在风景区里,邻里之间一起讨论工程进展、畅想未来休闲场景,互动多了,关系也更融洽了,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体现,也是咱们老百姓的福气。”
人民群众的欢声笑语,真切表达了生态惠民工程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可喜的变化,正是石楼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动写照。随着工程进入冲刺收官阶段,石楼县已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张冬春表示,将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全力推动剩余项目提速增效,“特别是紧盯屈产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持续优化生态护岸、湿地净化等设施的运行效果,整体提升流域水生态质量和环境承载力,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石楼最亮丽的发展底色,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惠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从荒滩到绿洲,从浊水到清流,石楼县以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不仅改善了区域环境,更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红利。随着后续工程的推进,这座黄河岸边的小城,必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石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