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让非遗“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 罗丽

当中阳剪纸的镂空纹样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当孝义皮影戏的光影摇曳出东方美学,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如今,吕梁已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16项国家级、53项省级、173项市级代表性项目,连同数百位传承人,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家底”。然而,非遗保护从来不是“博物馆式”的静态留存,要坚持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防止“人走技失”“人去艺亡”,切实让这些珍贵的非遗资源永续利用、赋能发展。

从民间普查到精准保护,非遗抢救容不得“等靠要”。目前,仍有不少非遗项目散落在乡村角落、百姓手中,寺观壁画、琉璃格蹦、滩羊皮画等技艺更是面临失传风险。这提醒我们,非遗保护首先要下好“挖掘”与“抢救”两步棋。一方面,需以细致入微的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动态数据库,让那些快被遗忘的传统技艺走出“沉睡”状态;另一方面,对濒危项目必须“对症下药”,不仅要通过影像、文字记录技艺流程,更要为传承人排忧解难,鼓励其收徒传艺,避免非遗成为“绝响”。

传承人是非遗的“活载体”,梯队建设关乎传承命脉。“老中青”三代接力,是非遗传承的理想图景。对老一辈传承人,要做好保障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愿意倾囊相授;对中青年传承人,需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支持其创新实践,让传统技艺与时代审美接轨;对非遗工作者,更要加强政策与业务培训,打造懂保护、善传承的专业队伍。传承人在,非遗的“根”就在。

让非遗“出圈”,既要“走出去”更要“融进去”。要坚持以文化人与以技传人相结合,开展中阳剪纸、孝义皮影、岚县面塑、临县大唢呐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入社区活动,推动非遗在保护中传承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是,打破“保护”与“发展”的壁垒,推动非遗与产业深度融合。坚持活态展演与沉浸体验相结合,把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抓住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吕梁片区建设机遇,依托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深化“非遗+景区”活动,打造“非遗+文旅”品牌,把非遗资源集中的村落建设成传承发展、活化利用的阵地,推动非遗文化“活起来”、非遗旅游“火起来”。

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吕梁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从抢救濒危技艺到培育传承梯队,从创新传播方式到推动产业融合,每一步探索都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唯有把握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让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活”在当下,更“传”向未来,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这片红色土地的文化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