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一次特殊的教育突围

——看石楼中学如何以精细化管理书写教育新答卷

□ 本报记者 王洋 通讯员 李晶晶

在吕梁山起伏的山峦间,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石楼县,正以一场静水流深却力量磅礴的教育变革,打破山区教育长期滞后的困局。近日,记者走进石楼中学校园,见证石楼县如何以教育突围之举,为破解教育难题提供实践样本。

一场改写教育生态的变革

“以前家住得远的学生,每天单程要走20多分钟山路。赶上雨雪天,路面泥泞打滑,孩子摔跤是常事,家长和老师的心始终悬着。”站在石楼中学新旧校区对比图前,时任校长宋小泉的话语里,满是对过去山区教育困境的感慨。

地处吕梁山腹地的石楼县,曾因地理闭塞、经济薄弱,深陷多重教育难题:高中教育资源分散,优质师资留不住;学生每日往返家校,精力被路途消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家长既要牵挂孩子出行安全,又要操心学业进度,双重压力苦不堪言;走读模式也让学校管理漏洞频出,教育质量难以提升。

改变,始于对“教育优先”的坚定抉择。2021年,石楼县将封闭教学项目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毅然投入1.39亿元,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推进校园建设。一年间,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构成的闭环校园拔地而起。2022年9月,首批住校生背着书包走进崭新校园,石楼中学正式告别“走读式办学”历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现在孩子住的公寓楼宽敞明亮,每个宿舍都有独立卫生间和洗漱间,再也不用天不亮就摸黑赶路,也不用在雨雪天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奔波。”在校园物业服务听证会上,家长王女士举起手机展示餐厅菜单,语气里满是欣慰,“你看,这里有8种纯肉菜、32种盒菜,素菜6元一份,荤菜8元一份,6两米饭还能免费续加。价格比县城餐馆实惠,最关键的是孩子吃得安全健康,我们特别放心!”

这场教育变革的背后,是石楼县“宁愿少修一条路,也要把教育办好”的民生担当。“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关乎石楼的明天,都是石楼最大的希望。办好教育,就是办最大的民生,就是为石楼长远发展筑牢根基。”石楼县委书记杜侯平在多次教育工作调研中强调的这句话,成为全县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共识。

让教育改革贴着民心走

7月5日,石楼中学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一场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餐厅,打造高效贴心的校园物业”为主题的听证会正在进行。265名家长、学生、教职工代表与校务会成员围坐一堂,围绕物业费用标准、餐厅菜品结构、食材采购渠道等12项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各抒己见、坦诚交流,共同为校园建设出谋划策。

“现在提倡节约粮食,我建议学校引入‘智慧点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饮食偏好和用餐量,优化备餐数量,减少粮食浪费。”学生代表李健棋的建议,得到现场不少人赞同。

“孩子在宿舍的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能不能实行‘双岗制’?每层楼配1名专职宿管和1名值班教师,夜间巡查每小时1次,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孩子安全。”家长张先生的发言,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三个小时的讨论、沟通与协商后,共识最终形成:新学期,学校餐厅将上线“智慧点餐系统”,预计减少15%的粮食浪费;宿舍管理全面推行“双岗制”,安全保障力度大幅升级。

这种“家长、学生、教职工、校务会”四方共议的机制,彻底打破了以往教育决策“闭门造车”的模式,转向“开门办学”的民主共治。每一项决策都扎根民意、贴近民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家长解忧。

“从食材入库到菜品出锅,要经过供货商自检、学校快检、餐厅复检三道关卡,每一份食材的溯源信息都能实时查询,就是要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总务处主任现场展示的电子台账系统,让食品安全监管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

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早已融入石楼县每一项教育政策的细节里。今年5月29日,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杜侯平掷地有声:“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双基、双优、双防、双建’为抓手,推动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不是空话,要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他特别强调,在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15件大事要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关键。“政府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严守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霸凌等安全底线,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教育环境。”这一承诺,与石楼中学推行的“四方共议”“五方联管”机制形成呼应,构建起上下联动的教育治理体系。

全链条监管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在石楼中学新建的食品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对当日采购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仪器上的数据实时跳动,每一项指标均符合安全标准。

“今天随机抽取的15批次食材,经检测全部合格。学校餐厅后厨‘明厨亮灶’覆盖率100%,家长随时能看到后厨操作情况。”石楼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展示详细的检测报告。这份安心,源于学校建立的“五方联管”机制:教育局派驻专职监督员,全程监督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家长成立膳食委员会,定期检查餐厅食材、菜品、卫生;学生会开设意见箱,及时收集学生意见;纪委开通举报专线,接受社会监督;市场监管局实行月度抽检,从专业角度严把安全关。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得不好、不安全,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随时能来学校抽查餐厅情况,甚至能通过手机APP看后厨直播,孩子在学校吃饭,我们特别踏实。”家长膳食委员会成员刘女士的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在餐厅管理上,石楼中学不断创新优化:一方面,优先选择当地优质农产品,既保证食材新鲜,又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邀请专业营养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菜谱,确保菜品多样化、营养均衡;同时,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开展“光盘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低碳理念从校园建设阶段就融入其中:雨水回收系统用于灌溉校园绿化,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美化环境;太阳能光伏板为校园提供部分用电,让学生在山区校园里亲身感受“科技与环保的碰撞”,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

让教育公平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精细化管理带来的,不仅是住宿条件的改善、校园环境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是教育公平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的跨越。

学校建设的教师周转房,妥善解决了36名山区教师的住宿问题,让教师们无需为通勤奔波,能够安心教学、潜心育人。同时,学校根据高中生学习特点,适当延长夜间关灯时长,使高中生人均每日学习时间增加1小时。充足的学习时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县城“择校热”明显降温,越来越多孩子选择留在本地就读,真正实现“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在石楼中学的规划蓝图上,教育公平的实践还在不断延伸:二期工程将建设专业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三期工程拟引入智慧校园系统,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让山区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上’,更要让学生‘上好学’;不仅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郑瑞军语气坚定,“教育公平,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出身、无论家庭条件,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都能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